经典传递(2)
2022-10-24 网友提供 作者:曾凡洪 点击:次
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前门街有个小酒家,掌柜姓王。酒家店规很严格,其中有一条:晚上不过子时不关门。 这年除夕夜,许多店铺早关了门。伙计恳求王掌柜:“忙了一年,今晚咱们就破例早点关门吧。”可王掌柜却不通人情,说:“还是等到子时再关门!规矩不能破。” 这时,门帘一挑,两个打着纱灯的仆人一前一后,引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走进酒家。王掌柜忙迎上前,热情招呼,并把店中珍藏的“佛手露”酒和酒铺的几样拿手菜一齐端上桌来,站在一旁小心伺候。年轻书生边吃边竖起大拇指,连声夸赞,仆人们也随声应和。 年轻书生问王掌柜:“我给你的小店题个字好不好?” 王掌柜笑说:“那敢情好!”于是,吩咐店小二准备好笔墨纸砚。 书生拿起笔想了想,说:“本以为这么晚,店铺早关门了,没想到,你的酒家还在开门迎客,估计全京都也只此一家,就写‘都一处’吧!”说完,年轻人大笔一挥,在纸上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 王掌柜双手接过,连忙称谢。年轻人便笑着离开了。 过了几天,忽然有十几个太监排着队,神气十足地来到酒家,把一块写有“都一处”三个大字的虎头匾送给王掌柜。 这时候,大伙才恍然大悟,原来三十晚上来喝酒的年轻书生竟是乾隆爷,这块匾是乾隆爷亲手题写后,命人送来的。王掌柜跪倒在地接过匾,叩头谢恩。 乾隆爷题匾的消息,传遍了北京城,也让“都一处”名声大噪。后来,王家传下规矩,后辈子孙如果做生意,一定要迟关店门。 李邕题三字半匾很久以前在松阳县,有个毛氏家族新修了一座祠堂。族长重金请来一位书法名士,当场为毛氏宗祠题匾。听到这个消息,街坊都拥了过来,想饱饱眼福。 只见名士提笔蘸墨,一气呵成两个大字。正当他写“宗”字的一点时,他身后有个衣着破烂的山里人,脚步打了个趔趄,一下撞在名士的右胳膊上。这一撞,把本来写的“点”,变成了一“撇”。名士脸色一沉,扔下笔就要走。 族长见状,上前赔笑,恳求名士重写一张。名士板起了面孔,说:“要我重写,得再多给我三十两。” 族人听了,就逼那个山里人出这三十两银子。山里人急得要哭:“我哪里赔得出那么多银子啊!” 这时,一个客商打扮的人走上前,皱眉道:“穷百姓怎么拿得出这么多钱?再说,这字值三十两?” 名士听了这话,鄙夷地看着客商,说:“你有本事,你来写?” 客商说:“写就写,写得不好,再赔银子不迟。”说完,刷刷几笔,一个挺拔的“毛”字写好了,全场发出喝彩,连名士都在心中暗暗叫绝。 接着,客商又接连写了“氏”“宗”两字,写完 “祠”字的偏旁,就搁笔不写了。 族长察觉到这位客商不是普通人,忙叫人端来茶水,希望客商能完成题字。客商喝口水,不紧不慢地说:“这位大伯只撞坏一个字,我替他赔了三个半字,难道还不够?”说着,用手指指那个名士,“让这位仁兄替我补完吧。”客商说完,潇洒离去。名士只能硬着头皮补,大家看后,纷纷说“配不上”。 过了会儿,几个衙役跑进来,探听刚才是否有客商打扮的人来,众人忙答:“来过,还题了块匾。” 衙役一拍大腿:“他就是太守李邕大人!今日私访松阳,知县大人命我们前来迎接。” 毛氏族人听闻狂喜,李邕可是大书法家。族人拿着他题写的三个半字,如获至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