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散文随笔 > 人生感悟 >

听人劝吃饱饭

  你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就来劝我大度,你要离这样的人远一点,因为遭雷劈的时候容易连累到你。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句郭德纲的名言,人是群居动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里,人与人之间总是在不断交流沟通。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对于听人劝,这是有难度的。我们人生道路上,总是会遇到身边人的劝说,但却是收效甚微,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韧劲谁都有过,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是对是错,既浪费了时间也错过了很多......

  我想,人的体内应该自然带着自我优越的因子,就冲着我们的出生就是因为那个跑得最快的因子而诞生,所以在人与人交流中,我们的潜意识里难免总是认为我说的都是对的,我做的都是对的。既然潜意识里我做的都是对的,那么别人说的,也仅仅是听一听,能不能真正做到,就另当别论了。

  人们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但是等你长大了,一些案例告诉你一味地的听老人话,也是不对的,能成功的都不是乖孩子。那么如何做到听人劝呢?我想首先要学会反思。当别人说的与我们思想认识有左时,我们就要分析,她说的有道理吗?道理的支撑点是什么?我认识有偏差吗?为何?学会反思,找准问题的根源,然后就能去想办法修正自己。走自己特色的个性道路,才可能异军突起,决胜千里。

  思想上解决了,知道别人说的有道理,行动落实是最核心的。所以听人劝吃饱饭最主要的是在于行动落实。如果没有行为改变,那么听人劝也仅仅是停留在“听”得过耳烟云层面,没有入心。

  行动落实的难度在于改变。听人劝,人家所说肯定是与自己不同。改变自己是非常难的。尤其是成年人,多年的思维习惯,多年的行为习惯,所以能做到听人劝的人如果不是本身有很强的修正能力,亦是无用功,就会在现实中被撞得头破血流,体无完肤。

  纵观历史,商纣王不听比干劝告,沉迷酒色,导致国破家亡;隋炀帝不纳忠言,仅十几年就把隋朝弄得天怒人怨,最后民变四起,自己被杀,隋朝也瞬间灭亡;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神医扁鹊的劝告,当病入膏肓时,只有一死。

  比如汉朝的刘邦,比他能耐大的人多了去了,可他就能当上皇帝。那个大吼着秦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怎么就不行?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怎么这次却是后起的刘邦占了那个王侯的窝呢?

  当刘邦大军冲进关中时,虽然对美女、财宝垂涎三尺,但还是听了萧何的劝告,全部封存等待项羽;当刘邦面对项羽的“鸿门宴”不知所措时,没有逞匹夫之勇,对张良的建议言听计从。

  尤其是刘邦面临项羽大军压境需要韩信的帮助,韩信却趁火打劫要求封王,他正要站起身大骂韩信使者时,张良的一脚顿时让他清醒过来,答应了韩信的要求,解了燃眉之急。

  刘邦知道自己文不如萧何、张良,武不如韩信、项羽,但他善于听周围人的劝告,结果最后当了皇帝。而刘邦的对手——项羽,有背景,有能力,武艺超群,人脉很广。另外,项羽还有一个足智多谋的叔叔——范增,韩信当时也只是他麾下的一个小兵。

  但项羽不听劝,一意孤行,活活气死了自己的叔叔,赶跑了后来的大将韩信,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最终丢了性命。

  人的生命力是很奇怪的东西,它是由心力和体力两方面组合而成。心力过强,体力不支,就会心血亏损。体力过强,心力不支,就是行尸走肉,没有方向,没有精气。心力和体力相辅相成才是和谐共生。听人劝就是让体力听从心力的支配,改变自身的行为惯性,让心力和体力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过去人因为时代原因,对于饥饿是刻骨铭心,所以唯恐别人不听,就用听人劝吃饱饭来劝慰他人。如今人们虽然不再饥饿,听人劝吃饱饭依然有现实意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人劝就是兼听。只信自己,就是偏听偏信,偏听偏信久了,路走多了,势必会翻车。

  我们要感谢生活中劝我们的那些朋友和亲人,他们就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让我不要误入歧途,迷失方向。我们也努力去做能值得别人听我们劝的人。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