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不是在做正确的事情,而是在做让自己感到舒服的事情
2022-08-05 网友提供 作者:菅理员 点击:次
我觉得现在很多人看剧的时候骂角色,主要就在于角色并没有去做那个普世意义上的“正确”的事情,而是选择了让自己短暂感到舒服的事情。
比如草莓裴之之前的选择。 自私吗?自私。自我吗?自我。错吗?错。 但能理解吗?能理解。 理解和认同,本来就是两回事。 角色并不是圣人,回到书中,裴之也曾经写下“ 如果妈妈能好起来,我可以一辈子不碰数学 ”,我们并没有看到他是如何度过了当时内心的痛苦,因为书更多是女主视角,但回到电视剧中,则是一个众生象。 众象,自然每个人物的心路历程都会有所展现,也自然我们会看到那些原本的完美之下,磕磕绊绊的地方。 我其实还蛮理解书粉的纠结的,看书的时候,我们当然会喜欢那样的裴之,看到他历经坎坷之后坚持下来的样子。但那是一个结果,可电视剧偏偏演的是过程。 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视剧把裴之拉下了神坛,但却对裴之更加慈悯,让更多的人能够跟他共情。 有时候挺想念小时候看电视剧的,那时候似乎我们天生知道人物是会发展、成长的,我们会对当下ta带给我们的不爽予以更多地耐心和接纳,再等一等,也会更好地接纳ta的复杂性,我们那会儿似乎不会先入为主地给一个角色“人设”定位。而只是关注他究竟走了怎样的路,度过了什么岁月,最后成为了怎样的人。 可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忘了,“人设”是一个人的经历累加在身上的结果,而不是出场设定——这点不管是看剧还是追星,都适用。 回到电视剧,我有时候可能更觉得,裴之只是个角色、只是个大脑天才但也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凡人,他并不该承载那么多“满足人设需要”的责任。 所以当满屏弹幕都是“裴之自私、裴之不爱林朝夕”的时候,或许我们更该看到的是,爱情本来就不该是人唯一的选择和信仰。而成年人,总会面对着许许多多的进退维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它之所以成为难题,就是因为总有人希望都能够得到,这是什么大错嘛? 草莓裴之说他之前发病是因为恐惧。自责、愧疚、害怕面对矛盾,这都是我们每个人难以处理的内心困境,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就是会因此而来。电视剧呈现的是他会退缩,会渴望选择让自己内心舒适的地方逃避现实,但如果不是经历过这段过程,他也并不会真正回到现实面对自己的真实需求,也并不会有跟母亲的大和解。这一切难道不感人吗? 我们说书中的裴之不是这样的,那或许只是因为我们无视了他可能曾经经历的困苦;我们说书中的裴之不是这样的,那是因为他走过这些路的时候,都是一个人,而不像电视剧中与女主有所穿插。 但影视化的语言,没有办法让一个人一直是内心自述,所以势必需要靠冲突、其他角色等,来将人物内心世界外化——比如对花卷的改变,其实就是因为需要这样一个人物,来表达出女主的内心想法、推动剧情进展、介绍剧情背景等等。 那么对裴之的改编,与女主的矛盾,实际上也是在为剧情、人物的成长等服务的。 所以希望一些粉丝能够更好地享受电视剧本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