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让少数群体不幸的,是我们整个社会(长文预警)

  最近的韩剧不过是矮子里面拔将军,这部和同期横向比较应该说是相当能打了。人物设定新颖,剧情也相对流畅。不过,仅仅横向对比并不能够算客观,而如果加入纵向对比,这部作品的水平只能达到7+。

  为什么打这么保守的客观分数,暂且按下不表。先来说说我开始写这篇剧情的缘由。看这部剧的同时,我被网络上某些人(虽然是极少数人)对少数群体的恶意刺激到了。我已经不止一次在网上看到类似的言论:“自闭症患者是天才的概率并没有很高,他们中的更多人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一直被照顾。”言下之意,这些人总还是“生病的”。说实话,这类言论看得我几乎义愤填膺。

  虽然在不同领域的宣传的共同努力下,有很多人已经在逐渐降低对各种少数群体的污名化和歧视,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绝大多数人就算已经自认为理解了少数群体的不易,但是也还是希望自己的骨肉不要遭遇这样【不幸】,同时,自己也会尽量避免同这样【有缺陷】的人多接触。

  从我的描述里就可以看出,我们离真正平视这些【非常的】人的态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我们还在潜意识中,将少数群体和我们的不同之处,用一系列明显具有负面意义的词汇来形容。

  这里并不是想要批评指责我们这些普通的绝大多数。因为人类社会中,排除异己的行为,虽然值得批判,但它的确是生存本能造就的人类心理上常规的趋利避害反射。而对于自己希望避开的东西,在潜意识里用负面词汇去形容,也是另一种本能。

  但我却觉得,我们似乎应该在评价少数群体这件事上,更加公平一些。换句话说,是不是自闭症中的天才比例更高,这个问题用现有的数据来回答,是不是客观、科学?

  虽然我向来对科学的绝对权威持质疑的态度,但科学的方法确实能够帮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世界。对于上述问题,从科学的视角出发,我们便应该首先关注一个关键:这其中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除了少数群体自身的身心特点之外,他们和多数群体的成长路径之间,是否还有别的不同?

  第一个质疑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一个真正不幸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并没有为少数群体配备与多数群体一样丰富的成长资源。我大学时有幸去做过一个南方自闭症学校的志愿者,不得不说,那里的一切都让人心酸。老师们几乎很少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里的重点不是歧视方言,我想强调的是,这暗示了学校师资的选拔标准能否对标普通公办学校)。从家长们的衣着来看,应该都不太富裕,很难不猜测是为了子女的“正常化”倾注了大量的物质成本。而学校里的教育,甚至在我一个外行大学生眼里,都相当敷衍。整个体系中并没什么真正发掘这些孩子们的不同之处的环节设计,而更像是坚持不懈地强行引导孩子们变“正常”。

  我想,倘若一个常人小孩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我们一定会觉得,这孩子的教育怕是要被耽误了。但是,对一个非常小孩,我们的社会却给出了更少的选择。对于一个更需要个性化、特殊化教育的孩子而言,因材施教反而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至于非常群体的社交环境,自然更加不言而喻。像本剧中的上司这类人,已经相当理想化了。而男主这样主动接近的,简直和白乌鸦一般,不是稀有,而是稀缺。

  那么,我们有什么权利评价,自闭症的孩子们究竟有多少是天才呢?没有提供与他们相适应的教育环境和社交环境,却反过来抱怨他们很多都没有好好地长大成人?道理何在?

  本剧的一大败笔就在于,这种理想化的现实写照,很难算成功,反而让更多的人对非常群体抱有误解,认为他们应该是天才,而忽略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从小到大从未享受过公平的评价和资源,没能得到正常孩子们的成长机会和锻炼机会,所以失去了无数个可能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的机会。

  虽然站在普世关怀的角度,我们并不能否定多数群体为自己的群体争取更多利益,而忽视了少数的利益的行为,因为这从社会习性而言其实无可厚非;

  虽然我始终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关上了大胆沟通的这扇门后,很可能打开了一扇我们看不到的窗,而如何在很难沟通的前提下,发掘出他们的特质,的确是一个难题;

  但所谓知我不知,是对待世界最基本的态度,既然我们非鱼,并不了解鱼的世界,那最起码做到基本尊重--闭好嘴,不胡说。

  大概只有等到我们能够为少数群体争取到甚至比常人更加优化的利益时,我们才真正有权利评价他们。

  这话说出来,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因为前面的这个条件像极了一句虚无缥缈的空话。因为它在告诉我们一个可悲又可怕的事实:让少数不幸的,不是他们的身心特点,而是我们整个社会。



    作品集长文预警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