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钢的琴》:东北的死亡与重生(4)
2022-06-23 网友提供 作者:春日餘盡 点击:次
[6]程波,常宇.《钢的琴》:作为“新主流”的底层喜剧电影[J].电影新作,2011(04):36-39. [7]赵理惠.《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 [8]高玥.《钢的琴》镜像话语分析[J].青春岁月,2013(08):67. [9]万佳欢.张猛,回到“集体主义”现场[J].中国新闻周刊,2011(28):74-75. [10]戴锦华谈《钢的琴》[EB/OL],豆瓣网 [11]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12]罗雅琳.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工人阶级”——《钢的琴》与当代工人书写[J].戏剧与影视评论,2017(04):60-65. [13]张志秀.身份认同、情感结构与景观生产:2000年以来银幕上的工业记忆[J].电影评介,2020(13):12-17.DOI:10.16583/j.cnki.52-1014/j.2020.13.004. [14][1]李金良.张猛电影中的身份缺失与荒诞体验——以《耳朵大有福》《钢的琴》为例[J].新纪实,2021(02):74-76. [15]双雪涛.飞行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6]刘灵.论“80后”东北作家的城市书写[D].上海师范大学,2020.DOI:10.27312/d.cnki.gshsu.2020.00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