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活着还是死亡,就在“瞬息”间

  实在难以用简短的语言形容《瞬息全宇宙》这部电影,甚至无法按一般定义给它归类:科幻?喜剧?家庭?超英电影的变种?视觉化心理惊悚片?似乎都不完全、也不到位。

 
瞬息全宇宙

  影片的脑洞之大、技法之炫令人瞋目结舌、叹为观止;而微言大义的台词闪烁的内涵之广、思虑之深又让人惴惴不安并深陷其中——其实两位丹尼尔导演(Daniel Kwan和Daniel Scheinert)的前作《瑞士军刀男》就有这样的特点,只是这回的世界观架构显然更为繁复、人物线索更为庞杂、核心表达也更为隐晦。

  因此,若要从剧情、人物、主题方面全面复盘《瞬息全宇宙》,是个相当浩大的工程。光是那些天马行空的科幻设定带来的五花八门的名词解释,就让很多观众消化不良:

  比如影片中的“全宇宙泡沫”(Cosmic Foam,即多重平行宇宙)、“Alpha宇宙”(Alphaverse,第一个主动和其它宇宙进行接触的宇宙)、“宇宙跳跃”(Verse jumping,即人能穿越到其它宇宙的另一个“自己”身上,获取相关记忆并使用其技能)、“跳跃点”(Jumping pad,指的是低概率的奇异举动:与原宇宙的人生反差越大的宇宙,越需要很奇葩的行为才能穿越)、“Jobu Tupaki”(即本片的大反派:Alpha宇宙中的Joy)和她一手打造的“Bagel黑洞”......

  要理解上述的这些“科幻”内容其实并不困难,而“吃不消”的原因在于:这属于密集信息带来的感觉超载(sensory overload),并非影片本身没有阐述明白。事实上,每个新名词都借角色之口前呼后应地向观众交代过了,甚至连“超载”的概念都是如此。

信息过载会导致灵魂分裂

  至于中国移民家庭的生存困境(以报税这件小事体现)、祖孙三代的价值观撕裂与和解每位观众多少都能get到——但其实以上所讲通通不重要。科幻外衣与家庭内核看似构成整部影片的表里,其实都是“表”,《瞬息全宇宙》所探讨的真正议题是人和人的存在。

影片的真正主题是:人

  当然,就影片存在主义表达展开讨论就太大太空泛。为此我也为自己接下来的思路开了个“脑洞”:既然影片还援引清朝诗句“多情?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且对《黑客帝国》《2001太空漫游》和《料理鼠王》等一众经典的致敬戏仿到了肆无忌惮、信手拈来的地步。那我不妨效仿一下这“拿来主义”的创作方法,也靠引经据典来打开一个进入这部电影的“跳跃点”,看能否为解读影片带来些许新意——

“Alpha宇宙”中的后台数据操作场景,明显致敬《黑客帝国》

“热狗手指宇宙”的起源,致敬《2001太空漫游》

“厨师宇宙”中的料理浣熊,致敬《料理鼠王》(因为Evelyn搞错了两种动物的发音)

  作家加缪在《西西弗神话》开篇如是写道:“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其它问题:诸如这世界是否是三维的,也不管大脑有九个还是十二个分区,这些都是次要的,不过是些游戏而已,首先应该做的是回答问题。”

  好,现在让我们把这段话扩充改编一下,看看效果:

  两位丹尼尔导演在他们的两部作品中最关注的问题是一致的,那就是自杀——不管是像《瑞士军刀男》中的Hank那样进行生理上的自杀,还是像《瞬息全宇宙》的Joy尝试精神层面的自杀。判断生活是否还值得继续过下去,就是在回答两部电影一以贯之的根本问题。

  其它问题:诸如《瑞士军刀男》的尸体Manny具体有多少种技能(放屁、喷水、点火、起飞、砍东西、刮胡子等),也不管Evelyn穿越了九个还是十二个宇宙(储物间宇宙、功夫宇宙、厨师宇宙、披萨店员宇宙、歌唱家宇宙、热狗手指宇宙、石头宇宙等),这些都是次要的,不过是花招而已,首先应该透过导演的花招看他们最想说的东西。

  接下来,就让我们以Evelyn的女儿Joy的“精神自杀”作为重要切入点,联系《瑞士军刀男》中的Hank,聊聊“自杀”。需要指出的是:加缪所谓“哲学上的自杀”与影片中自我毁灭式的“精神自杀”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区别。

  Part1:Nothing matters=自杀

  从电影开篇的铺垫来看:Evelyn与Joy的母女关系是紧张而隔膜的,奔忙生计的Evelyn平日无暇与女儿沟通、尊重女儿的感受——就是对老公Waymond和其他所有人都是一样。

  她只会条件反射似地叮嘱女儿“你又吃胖了”,并在公公面前对女儿的女同身份感到羞耻。长久以来不被理解的孤独和压抑使Joy对母亲的怨怼与日俱增,从而悄然滋生出Alpha宇宙中毁灭一切的Jobu Tupaki对1000个平行宇宙中的“母亲”进行连环追杀。

  但原生家庭伤害这点儿现实因素,远不是Jobu Tupaki大开杀戒的最重要原因。有关别扭母女关系的电影已经太多,如台湾去年的《瀑布》《美国女孩》以及前段时间大火的《青春变形记》,“天马行空”的导演的思考岂会止步于此。

  他们给了Joy的黑化一个古老而又形而上的深刻理由:“虚无主义”。理解这点,对于理解全片真的至关重要。我们便重点从以下这三个场景分析:

  第一个场景是Joy首次向Evelyn解释“Bagel黑洞”由来:它起源于自己的“无聊”,囊括了她从小到大曾经经历并体验过的所有一切,她的所有希望和梦想。当这一切完成后,她最终发现世界的“真相”:Nothing matters,一切都不重要。正如她所言,“如果一切都不重要,那么一事无成的人生带来的痛苦和罪恶感都会烟消云散”。

  所以Nothing matters的第一个面向是失败:女儿被忽视乃至没被承认的人生自不必说,就是Evelyn自己的人生也堪称失败。她日复一日地为“开洗衣店-交税”而“原地打转”,与身边所有人渐行渐远:父亲不认、女儿出柜、老公想要离婚,还要面对税务局审计员的刁难。就像Alpha Waymond对她说的那样:“我见过1000个版本的你,你是活得最差劲的你。”

  我想,关于人生失败这点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小时候的我们也是“将来长大后要当XX家”的张口即来,可现在呢?那我们就不谈希望、只谈生存吧: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能过平淡的日子就好。但现实呢?

  Nothing matters的第二个面向是“啥也没有”。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最直白的解释来自Joy的原话:“我们的一生不过是些破碎的片段,伴随着无穷的纠葛与困惑。”因为是“破碎的片段”,所以在时间长河中,“无物存在”。



作品集瞬息全宇宙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