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散文随笔 > 情感驿站 >

父背如山

  父亲八十刚过,深度的弯腰弓背,在同龄人中少有。别人看见都会替他难受。我问父亲,他说习惯了,不觉得有啥,只是走路抬不起脚,走不快。其实,我心里清楚,父亲的背是被全家过去啼饥号寒生活压弯的。

父背如山

  父亲年轻时在省城一企业工作得很好,“六二压”后回乡务农。当时父亲一人挣工分,养活全家六口人。全年满勤分红,仍不够生产队分配的口粮钱。家里现金收入只靠母亲每年喂一头猪补充紧巴的日子。住的更可怜,全家挤在一间破房子里,夏天大雨,家里炕上地下摆满锅碗瓢盆日夜叮当接小雨;冬天鹅毛大雪能飘到炕头,母亲无奈将谷子杆和莜麦秸绑成长条,挤在门缝儿里挡风堵雪。在这样的窘境中,父母决计要白手起家盖房子。母亲省吃俭用喂猪养鸡,父亲则开始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背石头攒石材的艰辛。

  我家地处深山,盖房当然是砖头最好,但砖头从山外买下再运到村里需要花费大钱。想少花钱盖成房,只有就地取材,用石头打根基垒墙。富裕人家备好酒菜,可以请帮工把山上、沟里、坡上选好的石头运回来。我家里一贫如洗,只能自力更生了。那时生产队管得紧,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少。父亲便利用早晨、上午、下午“三出勤”的散工时间每次背一块石头回家。我们弟妹四个经常饿得慌或怕上学等不及,想早点儿吃饭,终被母亲一脸严厉顶了回来,顿顿饭都要等着晚归的父亲一起吃。

  父亲背石头,首先要选好石料。一般是在生产队上工前或散工后的时间,用铁棍、铁锤、木棍把石头选好堆在一起。盖房打根基需用大石头,垒墙需用中小方块石头,铺院需用平板薄石头。父亲总是能按照生产队活计安排,先在附近选好备运的石头。生产队背篓干活,父亲就用背篓装中小石块;用背绳背运庄稼,父亲就用背绳背大石头。

  背大石头更是拼意志、拼力气、拼技术、拼耐力的活儿。首先让大石头上背就很不容易。如果是长石条,最好由四个人从两头架起,父亲从石头下弓背钻进去,把背绳绑在肩上,即可背着行走。如果不是长条形石头或没人帮忙,自己要选一个与脊背等高的台阶、土坎或坝堰,先把石头推滚搬抬上去,再绑好背绳背起来走。最困难的当属无人帮忙且在平地上的大石头,父亲要先仰面躺下脊背贴在石头上,把背绳绑牢。尔后利用猛力往后大仰、再猛力往前大爬的惯性力量,把大石头全部压在身上,接着四肢共同立地发力,支撑身体呈弓背形状,先把一条小腿立起来,然后再双手拄住木棍使双腿站立,这样才能把大石头背起来走。路上坡陡沟深、乱石挡道,父亲汗水淋淋、一步一步地战胜它们。到家后,从背上卸下大石头更是十分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砸住脚、扭了背或伤了筋骨。比较稳妥的是靠在支撑物上松绳脱身,但很多时候不具备这种条件。记得在我家准备盖房的空地上,有一个大土包,父亲每次背石头回来,先顺着土坡打滑摩擦让石头着地,才能松绳脱身。有几次我见父亲躺下后喘着粗气,很长时间呆望天空起不来身。父亲背石头一般会拄着倒过来的锹把、镢把、铲把,汗水淌下来他习惯把背绳余头打成绳结刮擦满头汗珠。进村过街时会踩着石阶,弓低脊背,一级一级慢慢往上爬。街道两旁吃饭、聊天儿的乡亲们都会啧啧称赞父亲力气大、有毅力,还会目测估算这块石头有二百斤或是三百斤。

  父亲跟着爷爷盖房子,自己独立盖房,又领着我们儿女辈盖房子,始终坚持背石头攒建材。算下来,他背了近五十年石头,盖了20多间房子。前几天与搞建筑设计的朋友小聚,我问他,如果农村建房,打两米高(深)根基,垒三米高、半米厚石墙,三米隔一间的话,盖二十间房子需要多少方、多少吨石料。他核算后告我,大约是需640方、1600吨。如果按一半石料是父亲经年累月背回来计算,他共背回320方、800吨、160万斤石头。如果按每趟均背160斤、半径一公里,等于他负重160斤、步行了一万公里,这是多么震惊的数字啊,等于他一生背运了一座小山。其间耗掉了多少血汗,磨损了多少筋骨,他的腰身怎能不弯?

  写到这里,我的眼前再次清晰地浮现出父亲拄着木棍、背着石头、蹒跚前行的身影。忽然想起“父背如山”四个字,嘴里默念,心中酸楚,沧桑之感竟牵出一阵哽咽。



    作品集亲情文章 关于父亲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