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论多少人能真正感同身受

  看到到这部电影时,本人系高三准毕业生

  《青春变形记》应该说是这么多年来迪士尼我最能感同身受的一部电影了,它站在一个青春期女孩的角度,极其细腻地剖析这个年纪女孩的心理与生活状态。我也曾像美美一样,极度自律,我追求着一切在传统观念中被论为“正确”的行为,努力做着可以收到大人夸奖的事,但却从来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我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一直在亲戚家长大。小学一二三年级过后,由于成绩太差,我被送到了大姨家。我的大姨是个小学老师,非常严厉,会因我表哥偷玩电脑而不惜把电脑砸了。自那之后,我曾经放学后跳皮筋、骑自行车那种到处浪的生活变被一次次严厉的训骂和每晚的试卷给占据了,再加上那种“寄人篱下”的心理,我一度十分内向。

青春变形记影评

   可能在那种环境下,我逐渐地知道了周围人对我的期待,又或许是向来我只有在成绩上才能得到自己期望的夸奖,我不想让大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失望,不想让自己在大人们的家常中成为同辈人中最没出息的那个,也不想被表哥或是周围其它人贴上“做人不灵活”“笨”“动不动就哭”的标签,我厌倦了那种在比拼中落后于人的失落。在大姨的教导下,我变得高度自律,改掉了许多从前的不良习惯,这看起来似乎是好事,但可能我本身的性格便是如此,我几乎到了一种“循规蹈矩”的地步。

   我会有美美那样画自己与那个超市男孩画像之类的冲动,也同样会像美美一样最终将所有画像扔进垃圾桶的压制行为,就是因为在我的观念中,这些都是“不好的东西”。我知道不能乱花钱,所以从小只会买那个一块钱的冰棍,不是因为喜欢,而是舍不得买四五块的。我知道网络、游戏之类的对成绩不好,我从小便对追星、游戏、动漫、小说打心底地排斥,甚至会鄙夷周围玩这些的同学。只不过,讽刺的是,我也是在高中后两年才意识到,我其实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动画,小时候喜欢的动画电影基本上都是看四五遍以上。

   这种自我压制的状态持续了数年,八年级有了个充话费送的手机,但我坚决不去接触网络,高一一整年几乎没在学校超市买过东西。我不像美美在学校有一群好姐妹,能坚持自己对四城乐队的热爱,我只觉得自己与周围同学有一种极端的隔阂感,一种在我们这年纪不该有的代沟。

   看到美美第一次仪式时决定将熊猫留下,那是她接受了自己,接受了那个并不能每时每刻都满足父母期待的自己,当时竟是不自觉地泪目...高一时,我因为罗小黑的电影而喜欢上了这部国漫,我还记得当时为此特地下了微博,在一种内心拒绝却又极其渴望的心态中,我看了它的漫画和TV版动画。当时竟因为一种负罪感而矛盾了许久,我曾以为自己的高中学习会不会就葬送在这个错误决定中了,但事实证明,并没有。

   在高中的后面两年,我真正接受了那些我曾鄙夷的网上的娱乐方式,我常常在自己与周围同学的不同中思考自己的过去,我逐渐改变了一些想法,却又能坚持一部分我认为正确的观念,在长达两年的思考中,我渐渐明白了自己喜欢些什么,讨厌些什么。看着一位初中比自己差的男生在高中时一直在年级遥遥领先,他甚至被周围人奉称为“神”,我很清楚那种能够次次名列前茅的学习状态,因为我初中时也是如此。在高中的头两年,我会在每一次考试后因为自己和他差了几十名而失落,但现在,我只会说,我并不羡慕。初中时那种摈弃一切只顾学习的状态只能是过去,我享受着如今这种会感受生活却又不落下学习的状态。

   我没有一个美美那样的妈,应该说我父母不会过分要求我什么,他们也知道我自律,对我管得也松,但是和美美一样的那种心理状态,应该说是从小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但那种要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教育方式应该说是中国家庭的通病,正像美美的妈妈会阻拦女儿去演唱会,却从不会对她报数学竞赛提出异议一样,每一位中国孩子应该都承受过来自家庭期望的压力,这或许并不是一件值得指责的事,但有时父母可能会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石之予抓住了中国家庭普遍的矛盾,爱你但不代表我真的赞成你,更多时候也就是像美美一样,还是想尽力说服父母,获得他们的理解。好在现在的父母都普遍开放很多了,但《青春变形记》仍是一部值得大人看的电影。



    作品集青春变形记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