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她是谁?(2)

。说谁“娘们唧唧”的,谁都不会高兴。“你还算个男人”,潜台词就是,“幸好你还不是个女人”。“男性”的形象,则成为了“人”的形象。比如说固定词组,"man's history",尽管现在政治正确应该说"human's history",但是前者显然是我们更习惯的说法。比如说在课程群里问问题大多说“xdm”(也就是兄弟们),有的女生提问时会说“xdjm”(兄弟姐妹),但是没有人会在群里说“jmm”(姐妹们)。如果有人和我说“谢谢好兄弟”我会觉得很自然,但是和男生说“谢谢姐妹”他们中大部分人会觉得不自然。
 
  她是谁?她想成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评价标准默认总是男性的形象,而没有女性的形象?难道她一切努力的目的,是被作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模范,是向男性形象凑近而成为一个“他”的形象吗?我高呼口号却没有什么作用,杠掉的"She's someone's sister/mother/daughter/wife",然后呢?"She's someone.",独立的someone。然后呢,所以她是谁?千年父权机制的社会,女性被隔离在社会生活之外。那些挑战人类极限、证明人类智慧的事情,原本只是男性在做,而女性只是刚刚进入游戏之中。我们能说出几个女哲学家、几个女诗人、几个女统治者、几个女科学家?女性的底座是空的。游行的狂热之后是漫长的无力、空洞与苍白。
 
  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我在女篮里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学姐,生活中遇到不少优秀的女性。但是大部分还是男性。三八妇女节关于优秀女性的推送,闭眼都能想到第一个是Ada,计算机之母,拜伦的女儿,然后是海蒂拉玛,配上她经典的照片。但是不会做优秀男性的推送,因为从历史上看男性占绝大多数,女性少数。
 
  一旦产生了男性是default的想法,现实生活中的太多事情都能为此提供证据。小说的分类中有一项是“女性小说”,这并不象征着女性的特权,也许意味着这是少有的女性视角的小说。把此分类外的其他书叫做“男性小说”,是否合理呢?我看过的大多数书是男性视角的,或者说本质上的男性视角的(故事是从女主的角度叙述的,但是从对人物和情节还是看出作者还是秉持着男性视角在写作)。对于我这样几乎完全从(各种形式的)阅读中学习生活的人来说,我们也在阅读中习得了从男性的视角看待问题。Lenu对她的女儿Elsa说:“看过《包法利夫人》吗?不要看《包法利夫人》。”我没有看过《包法利夫人》,但我知道《红与黑》是这样的。经历的是于连,不是市长夫人。于连爱的不是市长夫人,只不过是以市长夫人为原型在他头脑中虚构的形象罢了。市长夫人少有性格,只不过是一个地位显赫的贵夫人,只不过是于连所爱的空壳。小说里的女人们。她们美丽、趋同而面目模糊。她们或懂事识大体或歇斯底里或无理取闹。她们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或是他的永远的温柔港湾,或是他赋予行为的浪漫意义。但她们永远不懂他,也不懂我们所读到的整个故事。
 
  我打算多看有饱满女性形象的作品。她们有相貌外更值得深挖的地方,有爱情外独立独特的人格,她们会思考、有完整的生活、真正地说话。我喜爱许多男性视角的优秀作品,但是在观看它们的同时,我循着作者的思维习惯,无意识地把女性——包括我自己——客体化了。
 
  她是谁?我们几乎不习惯做这样的思考了。先例很少,几千年来我们大部分时候笼统地问的是“他是谁”,或者他们替我们代言,他们讨论女性是什么(哲学家们多多少少讨论到过),描述女性的情感(多少用男女暗喻君臣的“伪”闺怨诗!),他们觉得“她是谁”。但是我们还是要想(已经在想了),率先去想,具体地想:她是谁?女性到底是什么?如果说与男性不同,不同再哪里?圣经中夏娃是由亚当的肋骨做成的,“她的好与坏都是亚当说得算,就好像是亚当女性的一面。”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她的好与坏应该是她自己说得算,那么到底她怎么说?总不能空白无力的了,我打算自己多想一想,看看别人怎么想。



作品集我的天才女友 第三季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