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伴我一路前行
2022-03-16 网友提供 作者:周喜俊 点击:次
我最早拥有一筐属于自己的文学书籍,是在1974年春节。
那时我已初中毕业,成了敲钟就出工的小社员。因年龄小,连半劳力都够不上,每天只挣三工分,折合人民币六分钱。年终分红,我迫不及待跑到生产队,领回一百二十八元九角五分钱,这是我们兄妹几个劳动一年扣除全家口粮钱和其它杂项开支后的总收入。我把钱用手绢裹好紧紧搂在怀里,一溜小跑回到家递给母亲。
母亲打开手绢包,一遍一遍数过,拿出五元钱对我说,去赶集买块花布,做件过年的新衣服吧。我接过五元钱,目光却没有离开母亲的手。
我自幼对文学情有独钟,从小学到初中,只要看到同学们手里有本文学书,哪怕是本连环画,也要想方设法借来读。但农村能借到的文学读物太少了,那时我常想,等以后自己挣到钱,先去书店买几本喜欢的文学书。现在我靠劳动分红了,多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啊!可这话我不敢说出口。
母亲大概看出了我的心思,轻轻叹口气说,闺女,咱的花项多着哩,这么点钱不禁花。我点头表示理解,但目光像是粘在了母亲拿钱的手上,怎么也挪不开。母亲犹豫一会儿,又叹了口气,把三元九角五分零钱塞到了我手里,叮咛我去赶集顺便买些过年的海带、粉丝、花椒、大料之类回来。我满口答应,招呼左邻右舍的小姐妹们一起去赶大集。
临近年关,集市上人很多,挤来撞去,我和几个结伴而来的小姐妹走散了。穿过热闹的大街,我站在供销社门口的高台阶上,目光在人群中寻找她们的踪影。就在这时,一个肩头背着荆条筐的老大娘气喘吁吁走过来,手里还牵着个六七岁的小小子。老人把用旧塑料布遮盖着的筐重重放在台阶上,拽去衣袖擦着汗。男孩依偎在她腿边,扭动着瘦骨伶仃的小身子呢喃着,奶奶,我饿,我好饿。老人抚摸着男孩儿的头,眼神中饱含怜爱说,好孩子,等奶奶卖了这筐书,给你买个烧饼吃。
这句话像磁石般吸回了我的目光,我迫不及待地问,什么书?话音未落,手已下意识地去掀筐上的塑料布。老人伸出粗糙的手摁住了,淡淡地说,都是些没用的旧书,送废品收购站换几个零花钱。我急切地问,让我看看行不?老人抬头打量我一会儿,又四处瞅瞅,小声说,到那边看吧。说着背起筐拽上孩子就走。
我跟着老人绕到供销社后边的僻静处,她放下筐,掀开上面的旧塑料布,霎时,一筐散发着霉味的旧书呈现在我眼前。这些书真是惨不忍睹,有的封面发了霉,有的被老鼠啃了边角,还有的缺了封底和封面。我蹲在地上一本本快速翻着,从扉页辨认出,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东周列国志》,还有《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活》《牛虻》……这么多从未见过的文学书籍一下出现在面前,我像贪食的孩子看到了美食,激动得心怦怦直跳。
我问老人从哪儿弄了这么多好书?她说丈夫生前是个教书先生,不抽烟不喝酒就爱买书,家里存了好多书。儿子从小受父亲影响,也喜欢读书。“文*”开始,父子俩怕家里的书被抄走,分类打包藏到好几个地方。因被人举报,大部分书被抄走。丈夫因此被游街批斗,突发心脏病离世。小孙子刚满周岁那年,儿子被派去修水库,在工地出事故身亡。儿媳妇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失常,一犯病就拿着?头到处乱刨。这些书是她从柴房炕洞里刨出来的。老人怕书放在家里招来祸患,才要当废品卖掉。
老人家的悲惨遭遇,让我唏嘘不已,也更感到这些书的珍贵。我把手绢包里仅有的八块九毛五分钱全拿出来问,我就这么多钱,把书卖给我行不?老人打个愣怔说,值不了这么多钱,你随便给几块就行。我把钱全部塞到了老人手里,摘下围巾准备包书时,老人拽住了我的胳膊,眼含泪花说,闺女,别倒腾了,这筐也送给你了,背着走吧,别让人看见。
这筐发霉的旧书成了我这个春节最好的礼物。当新年的鞭炮响起,村里的小姐妹们穿着新衣服互相串门玩耍时,我钻进自家院里的地窨子开始阅读。一把木椅子当书桌,坐上小马扎,点燃一盏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尽情享受着阅读的快乐。正月里不用出工,我可以白天晚上在地窨子里读书。这筐破旧的书籍,为我打开了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也让我萌生了写作的欲望。
1975年5月,我参加了县文化馆举办的文艺创作班,在集中培训的二十天时间里,听老师们讲了很多读书创作的经验,我开阔了眼界,也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创作班结束后,为读到更多的书,我在县文化馆图书室办了借书证。
我们村距县城往返二十四里路程,为不耽误上工又能读到书,我经常中午收工后顾不上吃饭,带上一个窝头一块咸菜,骑自行车往县城赶。坐在文化馆的墙根下吃着窝头咸菜歇息,是很惬意的事,因为我身后是图书馆,那里有琳琅满目的图书,这让我心里很踏实。等图书管理员午休起来开了门,我借上书,匆忙骑自行车往回赶。有时刚进村就听到上工的钟声,放下自行车匆忙去出工。
图书馆有规定,每次只能借一本书。我读书很快,一部二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两三个晚上就读完了,为借书三天两头往县城跑。夏天午休时间长还好说,秋冬季节不歇晌,一顿饭的时间跑趟县城太紧张了。图书管理员看我太辛苦,借书还书很守规矩,破例同意我每次借两本。为了读到更多的书,我动员村里几个文学青年都办了借书证,每人每次借不同的书,互相交换着看,这样既能减少借书的次数,又能读到更多的书。
大量的阅读,让我的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观察生活和写作能力逐步提高,发表作品也越来越多。我因读书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因创作成绩突出被录用为国家干部,从事起我钟爱的文艺事业。这十几年,尽管我读的书不算少,基本上属于文学范畴。
我阅读范围的拓展,源于时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高扬的教诲。1983年,我作为河北省社科领域第一个被破格录用的自学成才青年,是经高扬书记亲自批示的,享受的是河北省委“发现和培养人才要开辟新的途径”,各级领导干部要为“弃之在草泽”的人才搭桥铺路、鸣锣开道的人才政策,新华社为此发了通稿。1985年,高扬书记离开河北时和我有一次长谈,叮嘱我一定要坚持走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坚持深入生活,坚持为人民写作的创作方向。还语重心长地提醒我,搞文学创作不能只读文学书,文史哲都要读,不懂得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知识面狭窄,思想境界不高,很容易被一些社会乱象所迷惑。不了解生活本质,写短篇作品还能凑合,写长篇就难以驾驭了。因为长篇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各方面的知识,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储备,写出的作品就不丰厚。他还说,你被破格录用后去大学读书,这很好。除了大学课本上的知识,还要集中精力多读些书,古典的,现代的,外国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一点。还有《资治通鉴》《史记》之类的书,你也要挤时间读一读,读不懂不要紧,可以先读白话文,然后再读原文,这些书籍会让你一生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