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裸奔”的脸(2)

 
  那么,换言之,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就变得合理正当了吗?未必。法国巴黎的一家书店,通过分析监控视频,仔细观察购物者的动作,店员会上前提供“心领神会”的服务。但在机器面前,每一个强忍住的哈欠、每一丝恼怒的表情都会被察觉,人际关系可能变得更加理性,也会更加机械而冷漠。试问,这样的上帝视角真的好吗?
 
  此前,公众就对谷歌研发的一款装在智能手机上的街景软件,表达过强烈不满,原因是当这个软件扫描街景时,也会对路过的行人进行面部信息采集。最终,谷歌妥协并对人脸信息打上马赛克。只不过“上帝视角”的按钮一旦被触发,谁又能保证不会有“第二个谷歌”出现,在你走路时、坐地铁时,偷偷搜集你的人脸信息。
 
  在人脸识别的领域,边界至今仍是一个探不到底的“规则黑洞”。人脸被卖的风险很可怕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本人只要不做违法违规的坏事,信息被采集也无所谓?正如苹果公司CEO库克曾经所说:“技术本身没有好与坏,一切由人来决定。”
 
  在人脸识别快速发展的4年中,安全隐患与伦理后果,并不是危言耸听。2019年9月,有媒体报道,网上有商家公开兜售17万条“人脸数据”,涵盖2000人的肖像,每个人有50~100张照片,而当事人并不知情。
 
  据兜售的商家称,自己平时从事人工智能的相关工作,收集人脸数据发售,不过是“挣个饭钱”而已。在其售卖的人脸样本中,一部分是从搜索引擎上抓取的,另一部分来自境外一家软件公司的数据库等渠道。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把我们的脸换成犯罪事件的主角、被绑架的人质……或者伪装成我们进行视频通话,对我们的亲友进行诈骗,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然,更可怕的是“有人伪装你的脸”。福布斯记者曾用一张合成的3D头像,打印出一个3D头型,并成功解锁了4款手机,人脸识别被骗,足以证明伪装的门槛到底有多低。
 
  由于面部信息是具有唯一性特征的生物信息,银行卡信息泄露后还可以更换银行卡,人脸信息泄露将是终身泄露。未来,非常可能出现的场景是:当我们走进一家商店,店员立刻就能知晓关于我们的一切——身份、职业、收入、偏好、性格……而当这一天来临时,每个人都将处于“裸奔”状态,甚至戴上面具也无济于事,因为摄像头还能识别你的体型甚至步态。技術跑在监管前面
 
  坦白讲,我们除非与世隔绝,否则无法完全拒绝人脸识别。
 
  目前国家还没有一部针对“人脸识别”问题的专门法律,当技术跑在监管前面,刷脸就该被禁用吗?如果法律跟不上就限制科技发展,就是“因噎废食”的做法,不明智也不可取。总体来说,“刷脸”“二维码”“指纹识别”等新技术的发展带给社会的显然是利大于弊的。综合目前世界各国的做法,立法强化对人脸信息搜集的应用场景约束已经开始。2019年7月,马萨诸塞州的萨默维尔市成为美国第二个禁止人脸识别的城市,但只是禁止了公共场所的使用权,并未涉及商业范畴。
 
  从理论上讲,所有的数据都有泄露的可能。对个人而言,需要在便利性和个人信息保护上权衡和取舍,对于珍视个人信息胜于便利的人,最好完全不使用任何要求进行人脸识别的App,通过市场机制倒逼企业做好隐私保护。
 
  不过也有专家提醒,现在对于人脸数据的科普还远远不能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其隐藏的风险,“很多客户根本看不懂那些授权文件里的内容究竟代表什么,但为了使用那些服务,还是同意了授权”。因此,在这项技术仍存在风险的时候,就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领域,人们应当慎重。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也曾建议学校慎重使用这些技术软件,关于学生的个人信息,能不采集就不采集,能少采集就少采集。这些警告同样适用于城市管理、商业运作甚至个人生活。关键在于,这些提醒是否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刷脸”时代,公众能否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