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止一条赛道(2)
时间:2021-10-29 作者:阿饼 点击:次
低龄孩子成长的第三个分水岭是小孩上小学,通常是6岁。绝大多数中国孩子在这时开始走上一条标准化的发展路径,所有的生活都要给一件事情让路:好好学习。
对“80后”来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流行的。彼时就有家长开始抢跑,后来演变成你抢跑,我也抢跑,大家都忙不迭要抢跑——起跑线因此不断被提前。
叶壮回忆道,大概10年前,人们就开始关注选择幼儿园的问题;最近5年则出现了早教班和早早教班——孩子连爬都不会,父母就带着他们去做操;后来提前到胎教,从怀孕4个月開始就接受各种“教育”,买副几千块的耳机贴在妈妈肚皮上给胎儿听音乐。如今起跑线已被提前到“离开妈妈时”,还有人希望再提前——提前到这个孩子“离开爸爸时”。
但“赢在**前”的说法,叶壮认为纯属耸人听闻。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个可悲的设定,就是认为啥都得有,而且会有正确答案。例如这道语文阅读理解题:鲁迅家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请问鲁迅先生想靠这个表达什么?我想可能鲁迅先生自己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在叶壮看来,这种观念会让我们认为,人生也一定有一个“正确答案”式的发展轨迹。这也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话在中国流行的重要原因——起跑线本身就意味着存在一条赛道与轨迹,也就是所谓的“什么时候就该干什么事”。
当大家都在抢跑,这条起跑线变得没法再往前提时,你就只有一个办法:比别人跑得更快。叶壮发现,这又产生一个问题:很多孩子在二年级下半学期或三年级上半学期时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学习成绩大幅下滑的情况。原因在于,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一二年级的内容,但在这个阶段,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三年级学习就开始掉链子。
除了速度,知识储备是一个重要的比拼指数。但好奇心、审美力、专注度、抗挫力、创造力等这些不能被量化的软实力是不会被纳入赛道的。假设一个孩子在海边砌了一座很有意思的沙雕,玩得非常开心,但很少会获得父母的赞许,或被拿来跟邻居炫耀。因为,这世上没有堆沙雕等级考试。
只有那些有具体标准的技能才会被重视,因为“赶时间”、害怕“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只会花钱让孩子学那些能立刻看到直观成果的技能,例如钢琴或舞蹈、背《弟子规》全文或背圆周率到小数点后几位、奥数考了多少分、学了几门外语……按照这个标准,学历、收入、职称、车房等指标比较就自然而然地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后来,他们就成了每天为了完成KPI(关键绩效指标)与PPT而焦虑不堪的我们,然后把这种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真正的早教不是教孩子,而是教家长
“你家孩子在学校里考100分只能证明一点——他是一堆螺丝钉里最标准的那个。这有什么可高兴的?”在叶壮看来,近代才出现的工业化教育体系是为了保证快速、高效地输出标准化的社会人才,它并不需要个性化,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才对。
葉壮夫妇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螺丝钉。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决定把孩子送去公立学校。他认同类似华德福、蒙氏或瑞吉欧等教育流派的教育理念,但他也很清楚,这些私立学园培养出来的孩子,最终还是要与公立学校接轨。公立学校之外的选择,只是把这个时间延后了而已。
“说白了,我始终认为,真正的早教不是教孩子,而是教家长。你有了孩子,你知道遇事如何跟孩子沟通吗?你知道怎么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吗?你知道怎样帮助孩子培养好的习惯吗?我认为,家长的相关学习才是真正重要的。”
把孩子送去公立学校,意味着孩子要学着适应这样的教育体制。“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帮助他们,但没必要替他们搞定。”
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多样性红利”与“原子化社会”,呼唤自由与个体差异,STEAM教育(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也越来越流行。叶壮相信,今天这个时代,你比其他人混得好的主要原因,是你跟其他人不一样。
“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预设了两点:人活着就是跟别人死磕;人生是一条赛道,谁跑得快谁赢。问题是,这两点都是错的。如果活着只是为了死磕别人,那生命也太过可悲;而人生若是一条标准的赛道,那生命也太过枯燥。无论孩子还是父母,如果谁都不接受赛道的假设,那又有什么值得着急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