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爱情
2021-08-05 网友提供 作者: 林莽 点击:次
从电影院回来,已夜阑人静,心湖却涟漪阵阵,无法平静。我很久很久没有这样一种感觉了,内心如火山已然喷发,炽热的岩浆直冲云霄,燃遍了全身,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因之熊熊燃烧着。点燃内心火山之火的就是今晚看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
人们常说,爱情是一个永久的主题,是人生之主旋律。不过,说实话,我很久没有在意爱情这玩意了,或许因为爱情已过了七年之痒,早已结婚生子,爱情早已进化为亲情,习惯了家的味道,不再怦然心动;或许因为社会当中有太多负面的东西,对爱情的呈现过于现实,有点扭曲,以至于很多人都觉得爱情不如面包来的实在,有了面包自然有了爱情,爱情可以买卖,如今爱情这词汇早已躺在宝奁里蒙了尘。
可今晚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久已沉寂的心湖泛起了波澜直至滔天巨浪。在整个观看过程中,心总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律动,神情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变化。看完后,切实体验了孔子当年所说的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真实况味。以至于走出影院大门的那一刻,见到熟人,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写这个剧本的人太厉害了!”
这个电影之所以好,从表面看来,好在引人入胜的台词,经典的、优美的、戏谑的、切实社会实际的台词信手拈来,十分自然,就像糖融于水不着痕迹,毫无扭捏做作之嫌。人都是喜欢美的东西,尤其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来说,别具风格的语言美,这就足以打动他了,如品茗,如饮佳酿,如沐春风。这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穿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而更显得妩媚漂亮和摄人魂魄。优美的语言,就是这部电影漂亮的外衣。于我,我喜欢这样一种感觉,我沉浸于这样的感觉。
这个电影好,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这个电影的内容。也就是说,漂亮的外衣下面,包裹着青春少女尤物般的胴体。内容,就是这部电影让人情不自禁盯着看的美丽迷人的胴体。
这部电影主题是爱情,可在以爱情为主旋律的大基调下,反映的却是社会的大维度,大跨面,大宇宙,大切面。它反映了社会夫妻维系之脆弱,爱情小船说翻就翻;它反映了国内富裕阶层豪掷千金海外购置房产的疯狂;它反映了父母违背儿女意愿总以为按照自己的想法铺设孩子人生之路便是爱孩子,却不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不知道甚至忽略孩子的内心是否快乐,完全是一副封建家长的做派;它反映了很多人把爱情当成生意,只在乎滚床单的热闹和感官刺激,体现的是一种兽性或强者惯于支配的丛林法则,哪怕是对待性,对待爱情;它反映了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和不择手段;反映了友谊的小船在金钱利益面前经不起风浪的吹打,郑义而无义,曾经的同学为了一百万借债而反面无情;它反映了底层人物生存之艰难,咸鱼翻身,得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等等,不一而足,所有的东西几乎是社会全貌的缩影。
当然,电影也是唯美的,完全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它除了揭露社会假恶丑的嬉笑怒骂方面的淋漓尽致,更体现了展现真善美方面的不遗余力,匠心独运呕心沥血,编剧可以说是颇具功力的。
在真善美方面,它反映了美好人性的自觉觉醒。如小虾的觉醒,毅然悬崖勒马,终止了皮肉交易以偿还债务;如“教授”由先前的以赚钱为目的不择手段到悉心照顾两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和帮助来美国购房读书的母子。除此之外,还有两位老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向死而生的爱情。
这些都是十分美好的。但更美好的还是以英国小说为基调演绎的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因书而结怨,因书而结缘。或许是因为无聊,或许是因为戏谑,或许是因为精神之寄托,在书信中,他们由恨到爱,由陌生到熟悉,由欺骗到坦诚;在书信中,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直到被对方深深吸引,不见不快,有了最终大团圆的结局。
尤其是在伦敦相遇的那一幕,不得不令人想起众人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绝妙和惊心,眼睛不禁有为之一哭的酸涩。情节美得令人心痛心碎心醉,让久疏书信的我们,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以前书信的情景,有给爱人的,有给父母的,有给朋友的,有给文友的。想想,那种书信来往的感觉,好美,像一首首美丽的诗,像一曲曲动人的旋律。可那些已经离我们很远;人与人之间的维系,轻而易举,短信一发,电话一打,微信一点,没了新鲜感,没了心动感,这不免令人遗憾心酸心痛。
当然,电影不无虚构,但艺术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应该多欢迎这样的作品,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享受,对真爱的向往。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为这部电影的编剧点赞,不得不为这部电影里面这不二的爱情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