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朗月照人(2)

 
  如今,学生是她最亲近的人,他们傍晚陪她散步,她生病的时候他们在医院照料。
 
  叶嘉莹形容自己是受了“旧道德、新知识”教育的人。这让她形成了遇事退让、平和不争的性格气质,但该做的事情她会做到最好。她自己不争,也要求学生不争。别的导师会为学生发论文托人、打招呼,她却不肯为学生到处请托。在功利倾向日益明显的学术界,她的学生发论文自然就没有别人的学生“便利”。但她坚信,好的东西,不需要走后门,别人自然能识得它的好。她公开对外说:“给我做学生就得吃亏。”
 
  叶嘉莹心里清楚,诗词在现实世界里不能直接带来利益。前些年她收了一个学生,原本是学法律的,爱好诗词。叶嘉莹收了,但劝对方法律也继续学,因读诗词不好找工作。好在她的学生们也不为功利而来,能沉下心追随她,甚至有几位数十年来一直追随在她身边。
 
  近些年,她把在海外多年的教学资料、录音录像一箱一箱地往回搬。其中包括她学生时代听顾随先生课时记的笔记。动荡岁月中,她曾把这些笔记宝贝似的带在身边。它们现在已由顾先生的女儿整理出多种著述。至于近年带回来的许多资料,她希望自己能在短暂的余年中,把它们整理出个样子来。
 
  从55岁第一次回国教课至今已有39年,她仍觉得太短,感叹自己回来晚了。现实景象提醒她时间在流逝——每年秋天回到南开,马蹄湖的荷花凋了大半。早年她就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她解释道:“夸父是追太阳的。我没有什么大的本领,也没有什么大的学问,我也做不出什么大事来,但是我真的喜欢诗词。我看到了诗词的好处,我应该把我见到的好的东西说出来、传下去。”
 
  叶嘉莹写过一首《高枝》,其中有这样两句:“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诗中包含了她晚年的心愿——炼石补天般地传承中国古典诗词;也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待,生怕他们对诗词之美无知无觉,“如入宝山,空手而归”。
 
  诗的后一句来自民间传说。相传海中蚌壳里的珍珠圆了,天上的月亮也就圆了。叶嘉莹将其义引申开来,说只要每个人内心的“珠”是圆的,那天上的月亮就是圆满的、不亏的。她放下讲稿,望着台下说:“我虽然老了,还是有这种痴心在。”
 
  《考古》杂志刊登的一篇报道,让她相信古典诗词文化终能“珠圆月满”。因为报道说,两颗从汉朝坟墓中挖出来的莲子,在精心培育之下,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子、开出了花。“莲花落了有莲蓬,莲蓬里边有莲子,莲子里边有莲心,而莲心是不死的。”叶嘉莹受其鼓舞,写了一首《浣溪沙》,词中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此后,在很多场合,每当人们问起她对诗词文化未来传承的看法,白发苍苍的叶嘉莹总是复述这个故事作为回答。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