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谁愿让娃负重前行

谁愿让娃负重前行

 
  前段时间给孩子的作业签字,虽说丢下书本多年,却也能判断出,如今的课程难度远超我们当年。
 
  我因此对这一代孩子产生由衷的同情,他们再也不能如我们那样,在记忆里有许多棉花糖一般轻灵惬意、无所事事的光阴。
 
  从根本上说,我是赞成减负的。与其拼分数,不如腾出工夫,让孩子学点自己喜欢的东西。
 
  但是寒假时,一个农村小亲戚的到来,使得我对减负这件事的现实性感到困惑。
 
  去年夏天,这个小亲戚离开父母,进入县城一所私立学校读初一。我以前知道这个学校没有双休日,上十天课、放三天假,已经觉得孩子不容易。这次寒假他来我家,我才知道学校的作息时间是这样的: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洗漱,六点到教室,加上自习,一天总共有十五节课,晚上十点多才能回到寝室。即使前段时间下大雪时也是如此,而且寝室和教室都没有任何供暖设施。
 
  我听得不寒而栗。我活到四十多岁,都没遭过这样的罪。我问他觉得苦吗,孩子语气平静:“一开始觉得受不了,习惯了就觉得挺有收获的。”
 
  他的这种坚定,跟他对现实的了解有关。
 
  孩子父亲的奶奶是个裁缝,忙不过来时,就叫小孙子们课余帮自己干活。别人一上午缝两只袖子,他的父亲能做好一件小褂。奶奶高兴,特地煮个鸡蛋给他吃,他父亲恋着这枚鸡蛋,做活特别积极,读书自然没那么用心了。结果他父亲的兄弟都考上中专、大专,跳出农门进了城,当了教师或公务员,虽然现在过得也不算特别好,但风吹不着、雨打不着,旱涝保收,比他父亲安逸得多。
 
  他父亲发现对联上“耕读传家”四个字里的朴素真理,耕种是为了生存,读书才能有发展。村里是有那种不怎么读书也发了财的人,但那终究是小概率事件,而且很容易成为一时一地的事。穷人家的孩子,以读书改变命运,在我们的历史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孩子进城读书,他父亲也是心疼的。但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拼不了钱,拼不了资源,只能拼谁最能吃苦。
 
  跟这些孩子谈减负,怕是有“何不食肉糜”之嫌。
 
  最近,奥数竞赛加分被叫停,家长群里几乎是一片哀号。家长们心疼孩子为之付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没有奥数竞赛成绩,靠什么择校呢?
 
  众所周知,在教育资源极不均衡的境况下,想要进更好的学校,通常有两条路:一是拥有学区房,二是择校。
 
  学区房实在太贵了;择校呢,要么你關系够硬,要么你家孩子足够优秀。
 
  这个优秀,就需要通过各种证书来体现,比如奥数竞赛、英语竞赛、信息学竞赛,等等。虽然想在这类竞赛中取得名次不大容易,却让买不起学区房也找不到关系的家长看到一线曙光,是命运关上所有门之后为他们留的一扇小窗。现在,其他的门没被打开,这扇小窗也关上了,让人怎能不沮丧?
 
  有学区房或是能择校的人也着急,一山更比一山高,你不知道人家眼里有着怎样的山。在眼下这个人人都因为恐惧而想拼命掌控一切的时代里,贫穷感几乎成了一种流行病。
 
  最近刚刚看到一个帖子上说,2.9亿才能实现财务自由。有朋友说这样想的人太贪婪,其实说这话的人,想的也许不是2.9亿的荣华富贵,而是需要2.9亿才能填平的风险。2.9亿虽然难挣,但如果能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就能够让人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于是,孩子读好学校,有好成绩,出类拔萃,有选择的自由,就是在占有更多资源的路上,赢在了起跑线上。
 
  在一个并不理想的环境里,做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设置和操作,这可能是导致家长们怨气冲天的根本原因。当然,从长远看,减负是应该的,而且是必然的。只是在减负的同时,应该有足够的考察和前期铺垫,否则,必然会使一些孩子沦为牺牲品。
 
  虽然放眼历史长河,总要有人做出牺牲,但如果我们把自己设定为牺牲者而不是受益者,目光怕是不会再那么淡远了吧。


    作品集关于教育的文章 关于孩子的文章 闫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