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我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

我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

 
  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1959年秋,我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在我出生的时候,当地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几乎没有受到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生产就是春种秋收、男耕女織。在我年幼的时候,我穿的衣服和鞋都是母亲手工纺线、手工织布、手工缝制完成的。
 
  纺织业是人类最早的工业。手摇纺车在汉代就被普遍使用,母亲使用的纺车看上去与汉代画像石上的纺车没有什么区别。母亲用的木制脚踏织布机是印度人在公元500年至1000年间发明的,大约在公元11世纪传入中国(也有专家认为是中国人发明的)。母亲缝制的衣服都是老式的,所以我小时候穿的裤子前面没有开口拉链。偶尔会发生尴尬的事情,就是尿急时裤带打成了死结解不开,就只能尿在裤子里。每每想起此事,我总觉得美国人威特康·L.朱迪森和瑞典人吉迪昂·森贝克在100多年前发明的拉链,真是了不起。
 
  纺和织是棉纺织业的两道主要工序,但在原棉变成纺纱的原料之前,还需要一些其他工序,其中一项是梳棉。梳棉就是通过疏松、清理和混合,将棉花纤维变得连续可纺的工艺。母亲纺纱用的棉卷是父亲用梳棉弓梳理出来的。梳棉弓在我们当地被称为弹花弓,弹花算是一门小小的手艺,能赚点小钱,父亲是从他的四舅那里学到这门手艺的。20世纪60年代,父亲和他四舅及另一个人合伙买了一台梳棉机,存放在离我们村12公里的镇上,逢集就提前一天去镇上弹棉花。梳棉机比梳棉弓的效率高好多,每次干两天活,每人可以赚到三四块钱,这在当时算一笔不小的收入。
 
  1979年,村里搞起了“包产到户”。父亲把那台梳棉机从镇上搬回家,以为又可以弹棉花赚钱了。但父亲的预测完全错了。没过多久,村里人都开始买机织布了,连棉花都没有人种了,他的那点小手艺也就废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另一项重要进步发生在冶金工业。我小的时候,钢还只能用在刀刃上,全村没有一把全钢制的斧头、镰刀、菜刀。不要说钢,铁也很稀缺,最值钱的就是做饭用的锅。锅是生铁铸造的,空锅若烧得过热,一沾凉水就会裂缝,我们家的锅不知补过多少次。当时农用工具基本都是木制的,唯一常见的金属是门窗上的锁环。由于这个原因,当时每个村都有一两个木匠,但方圆数十里只有一个铁匠。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化冶炼技术的引进,中国进入钢的时代。1996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现在再回农村,犁、耙子都已经变成钢制的了,木制工具已成为古董。
 
  蒸汽机发明200年之后,在我小时候,村里的动力仍然是人力和畜力。农村人看一个人是不是好劳力,主要看他肩能扛多重、背上能背多少斤。我们村没有马,因为马太贵,饲养起来也麻烦,仅有的几头驴,是生产队最珍贵的生产工具,耕地、驮煤、推磨、拉车,都靠它们。
 
  我小的时候不爱干家务活。当时农村磨面用的是石磨,碾米和脱壳用的是石碾。据说,石磨在公元前2世纪就有了。逢年过节或有红白喜事的时候,由于需要碾磨的东西很多,通常使用畜力驱动石碾和石磨,但平时碾磨量小的时候,只能靠人力。母亲要我帮她碾米推磨时,我总有些不情愿,因为围着碾盘或磨盘转圈圈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我老家的石磨和石碾从来没有被蒸汽机推动过,但在我离开家乡30年后,石磨和石碾基本上都被废弃了。村民们跨越蒸汽机,直接进入内燃机和电动机时代,这或许就是人们说的“弯道超车”吧!
 
  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纺织和冶金这两个传统行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创造了许多新的产业。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机动力代替了人力和畜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内燃机和电动机代替了蒸汽机。但直到我上初中之前,我们村里还没有内燃机,更没有电动机。
 
  在黄土高原,能种庄稼的地都是些沟沟峁峁的山地。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民们还是用石头在沟里垒起了一些水地。水地在当地被称为园子,只有少数园子可以引水灌溉,大部分只能靠人工浇灌。零散的小块园子靠挑水浇灌,稍大块的园子则使用一种叫桔槔的装置提水浇灌。
 
  大约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村里有了一台6马力的柴油机。柴油机配上一个水泵,就可以把沟里的水扬到园子地里。这一新鲜事物立即在全村引起了轰动。只是这台柴油机老出问题,并没有立马取代桔槔。
 
  后来,公社又给我们村奖励了一台12马力的手扶拖拉机。手扶拖拉机马力不大,但又好像无所不能。农忙时耕地、脱粒、抽水,农闲时带动磨面机磨面,或者跑运输。包产到户后,村里好几户人家自己买了拖拉机,其中还有人买了面粉机和脱粒机,开始商业化运营。慢慢地,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石磨和石碾被淘汰了,桔槔也被弃之不用,牛和驴也没有人养了。
 
  内燃机的最大影响发生在交通运输业。我小的时候,方圆几十里内见过汽车的人屈指可数,全村没有一辆自行车,人们出行的方式仍然是步行。1973年,公路修到了我们村。我记得有一日,当一个由26辆吉普车组成的考察队尘土飞扬地经过我们村时,全村男女老少都站在碱畔上观看,真是大开眼界!
 
  如今,汽车在农村不再是稀罕物了。据统计,中国城市人口中每百户拥有的家用汽车在1999年只有0.34辆,2015年则达到30辆,大部分中国城市居民都享受到了这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创造!
 
  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一项重要创造。从出生到去县城上高中之前,我没有见过电灯,村里人照明用的都是煤油灯或麻油灯,有些家道贫困的人家连煤油灯也用不起,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父母鼓励我读书,说愿意为我多费二斤油钱。当时全村最亮的灯在生产大队的公用窑,是带玻璃罩的罩子灯,比小煤油灯费油好几倍。到县城上高中时,我第一次见到电灯,不仅宿舍里有白炽灯,教室里还有日光灯。但电压总是不稳,还经常断电。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