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是最美妙的灵感
时间:2020-10-16 作者:三秋树 点击:次
为了几千万像外婆一样的老人,台湾女孩姚彦慈用四年时间,设计出让人惊叹的温暖之作。她说:“当有一天,那个养育了我们的人变老变迟钝,他们也想要一双能够紧握他们的手。”
外婆老了
姚彦慈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外婆也会老,而且老得那样彻底,甚至连她心心念念的外孙女也不认得了。2011年春节,当姚彦慈从美国兴冲冲地回到台湾桃园的外婆家时,外婆对这个“天外来客”非常冷漠,客气地说“你好”“喝茶”“我要睡觉了,再见”……而最令姚彦慈揪心的是,外婆的饭量变得很小,残余的智力还在支撑她的自尊,她拒绝让人喂食。可她的手不时地发抖,即便是最简单的用勺子往嘴里送饭的动作,也常常失败。不小心打翻了喝水的杯子,她则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眼神里充满了畏怯。动作上的难以接续,让外婆失去了对食物的渴望,她每一顿都吃得少而艰难。这一幕,让姚彦慈看到了真实的老与病。
姚彦慈是外婆一手带大的,外婆是她儿时的整个世界。那时,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姚彦慈一直住在外婆家。外婆做得一手好饭,有讲不完的故事,她时常骑着自行车载着姚彦慈去郊外,祖孙二人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从高高的坡上,全速地冲下去。坐在自行车横梁上的姚彦慈和外婆一起尖叫,一起欢笑。那样的欢乐贯穿了姚彦慈整个童年与少年。
2010年夏天,从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本科毕业后,姚彦慈远赴美国旧金山设计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姚彦慈每周打电话给外婆,告诉她自己学会了做饭、洗衣……她依然喜欢骑自行车,喜欢从高高的坡顶冲下去。她说:“外婆,等我回去了,我骑自行车载着你去旅行……”
可是,2011年5月的一天,姚彦慈接到姐姐的电话——外婆病危。等姚彦慈赶回台湾时,外婆已经停止了呼吸。外婆的离开,令姚彦慈觉得生命中的一部分被生生地剥离了,那么疼,那么持久,仿佛永远都不能治愈一般。
回到美国后不久,姚彦慈面临着毕业设计。要知道,这可是同学们纷纷“放大招”的时机。可是,姚彦慈在大家激情四射的畅想中,选择了一个十分冷僻的设计——她要为像外婆一样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设计一套最实用的餐具。
体味天下外婆
为此,姚彦慈选择了去学校附近的老人院做志愿者。在那里,她认识了无数“外婆”。
她给“健忘症奶奶”发睡前药。“健忘症奶奶”说:“达令,你今晚下班怎么回家?”姚彦慈回答:“坐火车。”奶奶叮嘱她:“那你自己小心,不要和陌生男人说话。”姚彦慈回答:“好的。”奶奶又说:“要说也要和长得好看的男人说话。”两分钟后,姚彦慈给她喂完药,扶她躺下,她又问:“达令,今晚你怎么回家?”……
患帕金森病伴随阿尔茨海默病的、曾经是地球物理学家的“外公”,晚上不肯睡觉,把房间弄得一团糟,穿着宽大的睡衣猫着腰埋头在抽屉里翻找东西。姚彦慈经过他房间门口,举起手上拿着的一盘三明治说:“John,你饿不饿?要不要吃三明治?”“外公”抬头扫了她一眼,摇摇晃晃推着四轮推车过来,说:“好吧,我吃点。”“外公”抬手从睡衣口袋里掏出一堆乱七八糟的扑克牌,开始认真地数起来:“我给你钱。要付你多少?”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姚彦慈不断更新自己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她写下了上万字的工作日记,并且拍下了许多“外婆”“外公”日常生活的照片。
慢慢来
回到学校后,姚彦慈继续在方案上死磕,从研究、设计到选材、开题,她一手包办。为了让自己的设计考虑到老人的每一份用餐需求,她每个星期都去老人院陪“外公”“外婆”吃饭,并拍下他们用餐时的视频,一遍又一遍地研究,力争在每一个细节处体味他们的需求。
姚彦慈的努力,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这份对外婆的承诺,也在慢慢实现。乍一看,外人还以为是儿童餐具,但其实鲜艳的红、黄、蓝色做成的餐具,可以让老人多吃24%的食物。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其中的21个“暗藏玄机”:每只碗的底部都是倾斜的,这样饭菜就能自然地偏向一边,老人们就不用费力地聚拢饭菜;勺子的把手是弯曲的,这样放在碗边就不会滑了;勺子的边缘也做成了贴合碗边缘的曲度,这样,挖到的饭就不会掉落;杯子的把手部分,做成了大大的环,当老人把整只手都伸进去,食指刚好“卡”在上部最窄的地方,杯子不会轻易被打翻;而碗底部的橡胶,会牢牢抓住餐盘表面。
看着自己用四年时间做出的成果,姚彦慈信心满满——全球有4750万名像外婆一样的老人,正在饱受阿尔茨海默病的折磨,不能好好地、有尊严地吃上饭。
姚彦慈有着更大的“野心”,她要找到投资人量产它。带着这套成品,姚彦慈在严寒天飞到纽约找投资人,却吃了闭门羹。朋友告诉她,可以去试试斯坦福大学长寿中心举办的比赛。结果,这个“不起眼”的餐具打败了52个参赛作品,拿下了2014年比赛的头奖。
当时作为评审的美国最大疗养院的负责人,几乎是哽咽着给了姚彦慈一个大大的拥抱:“我寻找这样的产品很久了,都没能找到,没想到竟然有学生会这么用心把它做出来。”而头奖赢得的1万美元奖金,全部被姚彦慈拿来做产品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