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短篇小说 > 原创故事 >

都吉台的传奇(3)

 
二。对都吉台的现代考古及论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及省、地(市)文物部门曾对平昌故城城址做过多次调查。摘要如下:
1982年,诸城市博物馆进行详细调研与勘察。平昌故城内的“斗鸡台”及其周围,是一处龙山文化至商、周时代的古遗址,汉代、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也十分丰富。
     平昌故城位于山东省诸城市西北部,距市区约50华里,今诸城市石桥子镇都吉台村就坐落在这座古城遗址上。潍河支流浯河由西向东流经城北,荆河由城南绕经城东,在城东北与浯河交汇并入浯河。平昌故城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面积90万平方米。平昌故城东南角有一高约7米的土台,俗称“龙台”,又称“斗鸡台”,现“都吉台”村名即由“斗鸡台”演变而来。
  平昌故城,汉置县。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封齐悼惠王刘肥第八子卬为平昌侯,即此。西汉属琅琊郡,东汉属北海国。三国时,魏置平昌郡于此,后郡废,县属城阳郡。晋复置平昌郡,以县属之。北魏初仍属平昌郡,后改属高密郡。北齐废,入安丘县。
     “斗鸡台”原是荆河岸边的一处台地,是用来祭祀天地的地方。新石器时代,人们往往选择台地为居住地点,这样既可以解决生活饮水问题,又便于渔猎和稼穑,还能躲避水患。为了生存,必须保存火种,居住地的火塘常年不息,代代相因。所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层中,含有大量的草木灰,致使整个台遗址成了黑灰色。台上经常出土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石器及蚌器,是诸城县内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79年,被诸城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殷商时期的文化层在“都吉台”上的分布
  这里曾出土过一件陶鬲,通高23厘米,口径16厘米,方唇卷沿,分裆,三袋足外撇,无实足根。陶鬲口沿以下通饰粗绳纹。该器既有中原殷墟遗址出土陶鬲的特征,又表现出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特点,应是殷商时代的地方民族即东夷族先民的遗物。
(2)西周文化遗迹在“斗鸡台”及其附近的分布
  台北侧有一处墓葬区,经常出土人骨架和随葬品。1976年,曾在此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铜编钟,是省内发现的最早的编钟之一,其它的还有很多重要遗物。
(3)东周文化遗迹在“斗鸡台”及其附近的分布  
      东周文化遗迹在“斗鸡台”及其附近的分布,大都在故城的东南部,远远超出了西周时期的范围
      汉代的文化层及遗迹分布于整个平昌故城内,有的地方陶片堆积厚达2米以上,内有板瓦、筒瓦、卷云瓦当等,形体硕大,制作规整,足以证明这里曾是一座规模宏大,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的城邑。平昌故城内曾出土过铜焦斗、博山炉、陶井圈、陶瓮、陶盘等汉代遗物。1962年,故城内出土两方“半两”钱石范。石料为青灰色变质岩,范面呈直角长方形,刻有双行并列的阴文“半两”钱型28枚。主槽及线型内因铜汁烧烙而成黑黄色,说明钱范是多次铸过钱的实用范。《汉书.武帝》记载:“(建元)五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由此可知,该范的使用时间当在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至元狩五年(前118)废半两钱,“行五铢钱”以前。
(4)隋唐文化遗迹在“斗鸡台”及其附近的分布
      隋唐文化遗迹在“斗鸡台”遍布故城内外,多数已被今人的生活轨迹所覆盖
      史书记载中,山东境内曾出现过两个平昌。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中云:“平昌,县名,属于平原。汉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卬为平昌侯。平昌故城属琅琊郡,置琅琊郡以西。
  根据大量的出土实物和详尽的史书记载,我们认为刘卬封侯的平昌是今都吉台之平昌。《水经注.潍水》中记载:潍河又北,迳平昌县古城东,荆水注之……汉文帝封齐悼王惠王肥子卬为侯国,城之东南角有台,台下有井,与荆水通。《水经注》中所记潍水、荆水、台、井仍有之,可以为证。
(5)平昌城又称城阳城
  《史记》中曾记载韩信在著名的“潍水之战”中斩楚军大将龙且,追齐王田广至城阳,此城阳即指城阳城。城阳城地望与平昌城一致。今在平昌故城东约四华里处仍有“东城阳”、“西城阳”、“中城阳”等村庄,可见平昌城即城阳城之说是有根据的,通过历年来的考察及出土遗物说明,在西汉刘卬封侯以前,平昌故城已是一座城邑了,而就是齐王田广所建的城阳城。
  在平昌故城西约6华里处的齐家近戈庄村发现一处西周遗址,出土的铜器、陶器风格与都吉台遗址相同。在平昌故城周围有大小古坟冢10余个,应是历代平昌侯或其亲属的墓葬。
  经考证,诸城石桥子镇都吉台村就坐落在遗迹众多的平昌故城遗址上,平昌故城内古迹遗物,俯拾即是,文化层重重叠压,堆积丰厚,自4500年前的新时器时代龙山文化至今,绵延不断,中无缺环。
 


作品集顺年文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