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思想碰撞 >

北京笔记,江夏南桥饶峰饶浩成成功在望的最精彩微博(224)(3)

  
  34.人类文化已经历封建帝王文化,资本资产文化,前者已经完成历史使命,被人类淘汰,后者已完成初级阶段,正处于中期阶级,现正是中期走向高级阶段,巅峰时期之发展时期,在全人类完成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三百至七百年左右,或和平演变,或小历几场革命,最终曲曲折折地向共产主义过度,
  
  现在看一看他们最伟大的诗人是怎样对待中国的,怎样对待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的,会促使他们反思,从而学会用历史眼光看待中国,看待一切。这样就能大大地增强中德的互相了解和友谊。这一点是可以断言的。
  
  这一本书对德国以及西方其他国家的读者怎样呢?我认为也同样能起发聋振聩的作用。有一些德国人,不是全体,看待旧中国,难免有意无意地戴上殖民主义的眼镜。总觉得中国落后,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好像是中国一向如此,而且将来也永远如此。
  
  但是,一切闪光的东西不都是金子。难道西方所有的东西,包括可口可乐、牛仔裤之类,都是好得不能再好、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吗?过去流行一时的喇叭裤现在到哪里去了呢?我们今天的所思、所感、所做、所为应该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千万不要重蹈覆辙,在若干年以后,回头再看今天觉得滑稽可笑
  
  33.我们今天讲开放,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对西方的东西应该有鉴别的能力,应该能够分清玉石与土块、鲜花与莠草,不能一时冲动,大喊什么“全盘西化”,认为西方什么东西都是好的。西方有好东西,我们必须学习。
 
  盲目自大,为我们所不取。盲目地妄自菲薄,也绝不是正当的。
  
  从17、18世纪欧洲一些伟大的哲人的著作中,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一点。从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的著作中,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一点。杨武能同志在本书中详尽地介绍了这种情况。这充分告诉我们,特别是今天的年轻人,看待自己要有全面观点、历史观点、辩证观点。
  
  中国人民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并不总是像解放前一百来年那个样子的。我个人认为,鸦片战争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西方人看待中国同那以后是根本不同的。在那以前,西方人认为中国是智慧之国,文化之邦,中国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令人神往的。
  
  32.鲁迅先生发出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慨叹。良有以也。怎样来改变这种情况呢?端在启蒙。应该让中国人民从上到下都能真正了解自己,了解历史,了解世界大势,真正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看待一切问题,都要有历史眼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统治者,在殖民主义者面前,节节败退,碰得头破血流,中国人最重视的所谓“面子”。丢得一干二净。他们于是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一变而向“洋鬼子”低首下心,奴颜婢膝,甚至摇尾乞怜。上行下效,老百姓也受了影响,流风所及,至今尚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如:怎样来改变这种情况呢?端在启蒙,就是很好之警视,现摘录一段下来与大家共勉:一个民族、一个人也一样,了解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
  
  31.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其谈人生之,用历史眼光看待一切问题(给扬武能《歌德与中国》写的序)一文中,也谈到观点相近的一些看法,
  
  尊重历史的真实,接受世界善意的批评,有自我批判的勇气,才会进步。GDP的高涨和远古的文化,都不能代表我们的成熟,独立和进步。不同的量表现出不同的属性。元素周期表如此,万物也如此。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不是外表,有了良好的心态,就能够冲破一切阻力和障碍,不管它们来自自然环境,还是你周围的人,凡是以使他人幸福为目标的人,是有德行的。
  
  30.一个人,首先是人,拥有全体人类共有的特点,然后才是自己的个性。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一个人,中国人对人性的认识,片面性很突出,启示与反省远不够坚决,而启示并反省,永远需要启蒙教育。
  
  这里所揭示的中国人这些浅显性的思维缺陷,也必将随着中国人融入世界而改变,这是不容置疑,也不必担忧的。毕竟生活会教会我们中国人一切的!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必然的会逐步改变上述种种现象,对此,我很有信心!
  
  人类的生存越来越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而改由人工环境代替,市场经济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全世界几乎都一样,那么,我相信人类思维方式的趋向性也将会走向相对一致,至少在对自然和科学的认知上会趋同。当然人类的思维永远不会千篇一律,人们会在更深的层次上展现他们的不同。
  
  但思维的惯性,又导致我们不能及时适应。所以中国人普遍感到矛盾和困惑,很多人只好用旧思维应付新情况,应付不了就骂娘,就思古,就劣根了,这其实是因为中国人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变,而产生的阵痛。
  
  现代人的生活内容和要应付的问题,是我们先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以前的经验都要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29.中国没有创新的逻辑科学出现,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不足为怪。进入现代市场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生存环境的一切的一切,几乎都和以前有所不同,我们再也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成不变的面对熟悉无比的世界了。
  
  比如崇拜古人的思维,就是一种希望生活稳定、拒绝变化的诉求。而不讲逻辑,才能彻底接受前人的经验,因为那已经是被前人千万次验证过的,既然生活生产方式始终不变,何须改变前人制定的规矩?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由中国这样的小农经济环境所炼成的!四、中国没有创新的逻辑科学出现。
  
  由于中国大陆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和相对的优越性,他们所需要的生存和生产的技巧和经验,早就被前人总结的清清楚楚、方方面面。依据这些传统经验,不用自己独创什么新东西,他们就可以很容易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所有资源,这就造成他们思维的依赖性和懒惰性。
  
  日本民族的好胜、扩张领土的强烈意识,也和其岛国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三、纵观中华民族的几千年历史,我们基本上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固定的大陆,依靠农业生产,中华民族也曾经傲居世界之巅。
  
  28.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人的劣根性的呢?笔者认为:一、中国人不善思辨的原因,是小农经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造成的。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下几十代人过着同样的日子,自然崇拜先人,而不用自己思考了,这是形成中国人思维方式和文化的物质根源;
  
  而在和专业知识缺乏的人或者是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谈话时,他们也不得不用类比,不然人家听不懂。逻辑学就应该当做基础学科来普及的,思维是要训练的,而是中国人的基因里,本身就有逻辑思维的缺陷。
  
  中国人之所以使用类比,是因为他们思辨能力差,不善于纯粹地说理,不善于运用其他的推理方法。西方人用得少,是因为西方的逻辑学产生的早,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类比推理结论的或然性(不确定性),所以,他们在一些讨论中就会有意地去避免类比。
  
  其思考的结论只是根据某些经验,通过不完全归纳、简单类比等思维方法得出,其结论往往是不真实的,由于逻辑知识和逻辑训练的缺乏,中国人的思维在逻辑上具有不少缺陷,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逻辑混乱现象非常严重,即使是一些学者、教授也不能避免。
  
  中国人评价人的这种特点正是由于其思维的简单化、片面化、表面化。中国文艺作品中对人物的表现也存在神圣化和妖魔化的倾向,形象经常会脸谱化、扁平化,不够丰满、立体、多面。还有一些中国人经常把好人当成坏人来骂,把坏人当成好人来供,如此等等!
  


作品集成功在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