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闪开,《易经》不是给你们算命的书

流沙河

《易经》这一部书,在儒家典籍中比《诗经》还要古老。
 
这一部书不是某一个人作的,也不是很短的某一个历史阶段完成的,这个书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历史积累,被后人归纳起来了的,有些人管它叫算命,换个说法又叫预测。它在《诗经》以前就形成了,那么最早最早的《易经》是什么样子的呢?
 
最早的《易经》就是里面的经文,《易经》这部书经文只占了很少部分,绝大部分是后人在经文上面加以解释、发挥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就有据说是周公家的、孔夫子家的。《易经》经文本身是少数,附到上面的解释说明倒还是多数,后来越附越多。越附越多以后,《易经》就越趋于迷信,越违反科学了,糟粕也就越来越多了。到今天,《易经》已经泛滥成职业化的算命了,但这绝不是《易经》经文本来的面貌。
 
流沙河,摄影:方正流沙河,摄影:方正
《易经》的经文涉及社会变化、人生变化的见微知著,就是看见一点小的改变就可以推断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这样的推断是根据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并不是纯粹的预测。一个社会的变化可以推断的,比如这个社会是某种状态,哪儿不合理,就能够推测它以后的演变;一个人的变化也是可以推断的,比如这个人是某种性格、某种作风,就能够推断他的命运。但是这个和算命不同。
 
那么我来讲这个《易经》,绝不参合现在很流行的所谓预测学,因为我是读书人,我只讲儒家的典籍、经典。那么《易经》,我就只讲经文,这种经文就叫“周易古经”,就是最古的《易经》的经文,在整个《易经》中间只占少数部分,但它是最早形成的,就是这个!
 
这些东西看来并无神秘主义,也没有迷信,完全是描述了某一个状态,然后去推断,这样发展下去,会发生凶或吉,好或差,有没有危险……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不涉及迷信,也不是算命。
 
举个例子来说:商朝纣王的时候,有一次纣王下了个命令,让把象牙给他做成餐具。他的叔父箕子听说了就叹息,说纣王有了象牙的餐具以后,一定就会大吃大喝,大吃大喝必然会喝很多酒,喝了酒自然会误很多事,推断出他这样做将来要导致亡国。这就叫见微,看到的只是一小点,象牙餐具;知著,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大事,这种我们是凭人生经验来的。
 
周易古经绝大部分都是这样来的,人生经验积累起的。那么后来为什么弄得那么复杂了呢?
 
周民族从中亚、西亚那边搬过来的一种八卦,用来计数的。八卦究竟是谁造的不知道,中国古代的伏羲神话不能够作为依据的,究竟怎样来的都不知道。但可以断定:第一,不是数目制,数目制十进位就应该有十,八卦只有八。第二,也不是文字,八卦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估计最初就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
 
流沙河先生手绘八卦流沙河先生手绘八卦
大概周民族把八卦拿来发展了,从两个符号发展到四个,再发展到八个,就是八个符号,又用八个符号来自乘,8×8就64,就等于平方了,这个符号就越发复杂了。后来周民族又把这些八卦的符号拿去附到周易古经的经文上面,这样就变成了《易经》。
 
进入周朝后又据说有周公,再后来又有孔子,在里面加了很多注释。这样《易经》经文上面的负担越来越多,后来又加了文言,《易经》每一卦中间都有一段文言,还有彖辞,彖辞就是解说经文,拿来发挥重复经文的。
 
到了汉代,就把八卦的数理推演再加到后面,这样到了后来《易经》的内容就非常庞杂了,但后来加的几乎没有积极意义,把《易经》纯粹弄成算命的了,所以从前很多读书人对《易经》都保持某种距离。而从汉代起就已经形成了一大帮势力,专门传播《易经》,由于那个时候统治者和民间也很迷信,所以他们弄得就很红。
 
现在我要讲的:八卦的东西全部给我抬走,我只讲经文。八卦中间怎样变,汉代以后加进去的五行,再加到后面测字、算命。算八字,就是生辰的年月日时这四个因素,年用干支两个字表示,月也用干支两个字,日也有用干支两个字,时也用干支两个字,就八个字了,所以叫算八字。立四柱,把你的年月日时立到这儿,就能够把命运给你算出来。天哪!地球上每一秒钟要出生好多人?同年月日时出生的那么多人,按照他们标榜的《易经》的算法这些人的命运就都一样的了。这可能吗?
 
反正我就不讲这个,八卦给我全部排开,算命的给我全部排开,不来!然后是附到《易经》上面的,什么文言、彖辞这些,因为不是经文本身,全部给我刨开!我只讲经文!
 
《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后面至少有七八条经文,每一卦后面首先根据卦象底下有一条叫卦辞,后面还有七八条,叫爻辞。这个“爻”,我们读书的时候读的古音叫“xiáo”,现在读爻(yāo),两个叉叉,爻辞。这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卦辞和爻辞才是周易的经文。
 
那么,这六十四卦你又不能够省。之前我讲《诗经》,当然我只是从《诗经》前面的《国风》中间选了一些来点醒,那只是很小一个部分,但这个《易经》就不行,不能够只选多少卦来讲,人家会说是不是其他的你讲不下来,你就在那儿讲轻松的。
 
《易经》的经文中间是很有趣的,我发觉《易经》的全部是从民间来的,不是某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做的。民间的有些人把经文,最早是当成口诀那样念的。为什么要把它当成口诀,有时候还有韵,是便于讲解,便于记忆,便于记忆他口头就可以说。经文几乎是来自生活,包括社会生活和劳动生活,全部是日常经验,这不是某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写得出来的。
 
它不像诗,诗中间有优美的词句,它不是优美,它纯粹就是土得掉渣的——从人生总结的某些经验,社会演变,人类习俗,某些模式,都是非常之现实的。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就是经文,我要讲的就是这个部分,就是《易经》这部书最早的形态,就是这样的。儒家之所以要把它弄成典籍,它的价值就在这儿,它是归纳我们的人生经验,类似后来明清两代的《增广贤文》那样的,但它是在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