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你的青蛙,其实不是你的青蛙

你的青蛙,其实不是你的青蛙

《旅行青蛙》这款游戏的突然爆红并不是偶然的。从创意上来说,它也算不上新鲜;从路径上看,它明显其来有自。对于年龄介于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绝大多数80后“中年”而言,它的出现似乎映射了不同时代主题之间的某种切换。
 
1999、2000年前后,我还在读高中,印象很深的是,当时出现过一波电子宠物的消费浪潮。电子宠物是由电子元件(硬件和软件)构成的电子玩具,本质上是一种程序。它模拟真实宠物的喂养过程,设定了与宠物的生命体征和成长轨迹相匹配的逻辑和算法,每隔一段特定的时间,你就要进行投喂,清理粪便,爱抚逗弄,然后看着它从一个小萌新逐渐成长为肥腻甚至壮硕的庞然大物。当然,如果这个宠物的主人并不十分投入,以至于经常忘记有这么一个“虚拟生命”的存在,那么过不了多久,它也会一直瘦弱下去,直至饿死。
 
电子宠物电子宠物
电子宠物在20世纪末的中国中小学炙手可热,它的蔓延就像一场病毒入侵,一个班级只要有一个孩子玩了,很快会有一大批人群起效仿。在我的记忆中,玩家中尤以女同学为多。彼时的学校课桌和学生书包之间的结构,远没有今天这样“高冷”——我指的是从小学到高中,今天我们所能看见的都是一个个拉着拉杆箱式书包的学生,每日拖着沉重的书本在家与学校之间作短途旅行。我们那时似乎书本都是整齐堆放在课桌上,还要作深沟高垒状,便于上课时将头埋下来睡觉,或者是看看其他闲书而不被老师发现。
 
那些养电子宠物的女生们,大抵都是这样的“布阵”,上课、自修,任何时候都要警惕地躲避从后窗射来的老师巡防的目光,抓紧时间喂食宠物。纵是如此小心谨慎,也免不了被班主任抓过好几个“现行”。若是哪日荒废了投喂,养宠数月,一朝毙命,总也免不了大伤其情,黛玉葬花一番。
 
这么一个今天看来非常幼稚无聊、界面也粗陋不堪的游戏,当时怎么会突然流行开来的?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我想可能至少有三个原因。
 
其一,它赶上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时间窗口,早一点不行,晚一点也不行。当时的互联网尚未真正普及,因而,借助于网络而突破时空障碍的真正人际互动尚不具备条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人机互动,包括单机游戏和(一般是一个网吧内的)局域网联网游戏,仍然是最主要的娱乐方式。然而即便是这种娱乐方式,也受制于设备条件,只能在课堂、学校之外进行,毕竟,既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移动互联网。
 
其二,当时的中国基本上正处在迈入消费社会的前夜,整个社会情绪的基本面是,困顿中尤见到光明,忙碌中弥漫着焦虑。事情太多,任务太重,国家如此,个人亦然。中小学生背负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减负的话题在新世纪才列入议事日程,他们迫切需要某种宣泄放松的娱乐方式。
 
其三,那一代中小学生的主体是80后,那一代独生子女的精神状况在上世纪末是比较茫然的。独生子女的养成模式本身就是一种个体化的“宠物喂养”,是整整一代人到当时为止持续近二十年的一场“实验”。他们的人际交往方式、嬉戏打闹方式,都与以往不尽相同。到了他们开始具有一定独立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时候,出现了这种电子宠物,让他们亲自尝试这种被驯化和喂养的体验。有意思的是,同一时期,电脑单机游戏中“养成类游戏”也颇为流行,两者的“神同步”不是偶然的。
 
不过,电子宠物只是抓住了互联网大潮澎湃前过渡时期的尾巴,可谓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将近二十年后,新时代宠物游戏的规则、玩法和趣味已经大不一样了。《旅行青蛙》正是这个新潮流的代表。
 
从电子宠物到旅行青蛙,到底发生了什么?
 
教育观念从“填鸭式”的强迫灌输转变为“放养式”的个性成长。当80后在上世纪末偷偷摸摸地在课堂上、老师眼皮底下把这些萌宠喂养为巨婴的时候,他们自身何尝不是在题海战术中低水平重复劳动,在父母期待和学校高压下过着同样乏味的生活?20年后他们养青蛙的姿势水平则要高明很多。青蛙对自己的成长路径具有完全的自主性,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旅行,完全不受主人的控制,你完全无法预料到,下一秒你的蛙会去哪里。一句话也不说,这是最好的。这是一种放养式的教育,是否是玩家当下对待自身或自己子女的真实态度?还是仅仅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之后幻化投射的一种镜像?
 
 
社会思潮从“增长成癖”的消费主义转变为“怎么都行”的佛系人生。电子宠物的“成功哲学”是什么?无非一个字:吃。成长是硬道理,成长是第一要务。成长是绝对律令,是灵丹妙药,是至高至善。没有最快,只有更快;没有最胖,只有更胖。所以电子宠物只会被饿死,却不会被撑死。相比而言,这只自由的青蛙真是游戏界的一股清流,简直自由得不像个宠物了。Anything goes!怎么都行!青蛙之所以自由,是因为青蛙的主人希望挣脱牢笼;青蛙之所以轻松,是因为青蛙的主人渴望摆脱疲惫。这只旅行了的青蛙,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让你不时有所念想,又不必背负压力。当然,这种后现代式的解构设定本身,也暗含了现时代“责任的落寞”或曰“无痛伦理观”(利波维茨基语)——虽然是我的宠物,实际上我并不需要花费太多心思,没有了“饿死”的设定,宠物解脱了,主人也解脱了。
 
 
只不过,这种佛系之真伪,可能确如邹思聪《开心点吧佛系青年,人间不值得》一文中的质疑,恐怕还是外佛内儒、外佛内法居多。青蛙,只是自我意识中的另一方面的映射而已。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我们大约也可以提醒这些以“佛系养蛙者”自况的诸位玩家:你的青蛙,其实也不是你的青蛙。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