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有钱人
时间:2018-01-09 作者:老冯 点击:次
以前在国内,经常会听到个别有钱人对我说:“我的钱下辈子也花不完。”我听了真是羡慕嫉妒恨。可这样的话千万不能跟老外说,他们会百思不得其解:钱怎么会花不完呢?就连迈克尔·杰克逊、帕瓦罗蒂死后都有巨额欠款,几乎资不抵债呢,你那点钱不至于吧。
在加拿大,似乎没有人的钱够花。比如说,一个人年薪两三万时,他便租个房子住;等收入过了四五万,交个首付可以买个经济适用房(国内说的那种联排别墅);收入涨到八九万了,就要贷款买个大点的独立的房子,买好车,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假期出国旅游;等他坐到了金融高管的位子,年薪百万了,就可以换个价值一两百万的豪宅,在美国再买套房子,乡下再来栋别墅,几辆好车,一艘游艇……一年到头,钱还是不够花,信用卡也还得照样刷爆。金融危机来了,工作没了,大房换中房,中房换小房,许多普通白领卖了房子,便成了无产阶级,一片凄凄惨惨。
在我的便利店里,曾经有一位女士中了“藏字”刮票的最高奖两万美元,她高兴得几乎一个星期都没有睡好觉,心里盘算着这笔钱该怎么花。后来,她告诉我,她还了银行的欠款,又添了一些家具,给儿子买了辆二手车,还去了几次高级餐厅,两个星期,钱花完了,心里也就踏实了。
我还有一个客人是比萨饼店的打杂工,买一种叫作649的彩票,中了五万美元。他立马辞了工作,带着在同一个店里当服务员的女友去欧洲旅游。半年后见到他时,钱花了个精光,他只好继续找工作。
还有一个幸运儿,应该说不是一般地幸运,十年里百万大奖竟然两次落入他的口袋。第一次因年轻好胜,没有节制,没几年就花得分文不剩,还染上烟瘾、酒瘾、毒瘾,身体垮了,朋友散了,曾经的百万富翁竟落得穷困潦倒。没想到,他再次得到上天的眷顾,不由得喜极而泣。在电视采访中他一再表示会吸取教训,痛改前非,认真对待生活,并请一个理财师好好理财,不会再像上次中奖那样大肆挥霍了。
这种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背后,更多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消费观的差异,并非仅仅是贫富差异。
我有个罗马尼亚朋友,名叫斯列盖,他是我刚来蒙特利尔一起学习法语的同学。据他讲,他在罗马尼亚时家庭并不富裕,大学毕业后,开了两年的出租车才攒够了出国的费用。来到加拿大以后,他并不像中国移民那样省吃俭用,而是租了相对漂亮的房子,还买了些简单的家具。钱花光之后,就去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救济。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那么省吃俭用,而不是花光了钱去领救济。当然,他领救济也只是暂时的。后来,他学了兽医,毕业后找到工作便重新自食其力,并且在工作后的第一个假期就带上全家去欧洲旅游,甚是潇洒。
学法语时班里的南美学生也是如此。虽说魁北克政府对于没有工作的新移民就学都有相应的贷款和助学金,但从填表申请到钱进账有一段时间。每学期开学之初,中国人都会按时交学费,而许多南美国家的学生一定要等政府的钱到了账,才能交上学费,所以常常晚交,并且因此要多交几十块钱的罚金。就算是这样,也一点儿不耽误他们花钱。同样是新移民,课间他们喝着咖啡,抽着烟;课后看电影,上饭店,一样也没有耽误。
这种消费方式到了便利店里,被发挥到极致。便利店的客人有相当一部分是靠领救济金为生的。在这里救济金每月发两次:月初一次,月中一次。如果按月一次性发放,那就糟了,下半月可能就有很多人吃不上饭。所以每逢月初的几天,商场、饭店买卖兴隆,便利店生意火爆,烟、酒、彩票旺销,有的客人一天出来进去好几趟,眼瞅着手里捏着的钱越来越薄。没出几天,客人们就像蔫了的茄子,有些酒鬼又琢磨着来赊账了。到了月中发钱,好生意又能维持几天。接下来,十八九号,有孩子的家庭盼来了联邦牛奶金到账。临近月底,魁北克省牛奶金再注入点活力。到了月底的几天,客人们都已“奄奄一息”,服务网点也大都门可罗雀。
生意差时,对开店久了的店主们来说也不算什么,只当是休息了。可在这种时候,客人们的表现却往往使人心烦。客人有钱时,便利店就得多准备些零钱,客人们一甩手都是一百或五十,至少也是二十的纸币。没钱时,许多客人抱个盒子来到店里,把硬币往柜台上一倒,你就数吧。有时买东西钱不够,再掏出几张银行卡,这个卡刷两块钱试试,那个卡再刷两块钱试试,还不够手续费呢。很多时候,就连一两块钱都刷不出来,最后要求赊账,那真叫人闹心。每年圣诞节过后,有许多加拿大人因节前大量刷卡、节后无法还钱而宣布个人破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