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那么努力,也就无所谓焦虑
时间:2017-12-30 作者:陈方 点击:次
听说我要去昆明玩,朋友热心推荐我住他的“民宿”:“还没人住过呢,你去体验体验,免费住,给我提提意见!”说是民宿,其实就是一套四居室的房子。年初的时候朋友飞了几次昆明,买下这套房子。找了一个设计师,装修成民宿风格,交由托管平台为他出租,“这样挺好,有路客短住,我的房子也不会闲着。等我想去住的时候,提前让房子下线就好。”
我知道他在昆明置业,但没想到是以这种形式出租,羡慕得很。自己一直念叨着等孩子长大了,自己可以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一定找个地方开间民宿度过余生。没想到朋友竟然可以以这样的形式间接体会“开民宿”的滋味,看他兴奋的样子,我都后悔当时没有重视他的建议,跟着他在昆明置业。当初以每平米5500元买的这套房子,现在每平米也涨了近三千。即便“民宿”的生意没有做起来,好歹也能为积蓄“保值”啊。
其实我心里清楚,与“余生的梦想”相比,我真正担心的还是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贬了值,这涉及到我的养老问题。想想也真可悲,一个刚刚年满40岁的人,距离退休年龄相当遥远的人,竟然开始考虑起养老的问题。
能不考虑吗?年末岁初,国内各种纸媒又迎来了自己的“告别时刻”。朋友圈里,很多同行都在转载《国内十多家纸媒宣布休刊停刊,另有多家报纸缩减出版周期》的新闻,都市类纸媒的冬天越来越冷,虽然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但清醒的人都知道,春天一定回来到,但不属于每个人。身在都市类传统纸媒的行业内,你不得不去考虑“后半生”的事情。
在昆明置业的这位朋友,小我一岁,身处新能源行业,与纸媒的没落相比,这个行业显然更有朝气。朋友年薪尚可,但绝对算不上“富人”, 问他有没有归宿感,他摇头,不过他并不焦虑。永远不要把职业带给你的“红利”当作是一种归宿,未来不可预期,谁又能保证一个行业能火多久?又能活多久?有能耐的人踏踏实实往前走就可以了,你说,对未来的焦虑,有时候是不是自寻烦恼?哦,他的话好朴实。
也许很多人都活在一种“走一步说一步”的凑合状态里。与凑合相比,我宁愿“焦虑”一些。凑合其实是一种更可怕的状态:焦虑,至少证明你还对未来有所期许,你对生活的感知还未曾麻木;而凑合,则是出于一种“半接受”的状态,它就像鞋里的沙,你能感觉到不适但又不至于刺痛,就这么将就着继续,遑论去感知生活的质感?
但焦虑一定就好吗?生活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对脱发焦虑、对年龄的焦虑、对孩子的教育焦虑、对工作焦虑,似乎你面对的每一件事情都值得焦虑。是不是一定要裹挟在这种“集体焦虑”的情绪中才可以继续生活?
我观察过自己周边的人,越“努力”的人越焦虑。这种努力包括对孩子教育的无限期许、对自己所属阶层的维护、对职场升迁的重视,简单说,这些努力的人都释放着更多欲望。不能说欲望都是错的,怕就怕自己的能力永远满足不了欲望。卢梭在《爱弥儿》里说过:“所有痛苦的感觉都与摆脱痛苦的愿望密不可分,所有快乐的观念都是与享受快乐的愿望分不开。所以,所有愿望全都意味着一种需求,而所有的需求都是痛苦的。因此,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只有在一切力量都得到运用的时候(即欲望与满足欲望的能力相称),心灵才能保持宁静,人的生活才能纳入条理。”
按说,人近中年,对生活的感知应该越来越豁达。前几年每到岁末年初时看一些人写的年末感想时,还能看到一些“不过如此”的淡然,今年再看“你我他”的个人盘点,焦虑和危机已然成为挥之不去的阴霾。果真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不如之前?
扪心自问,我算一个轻度焦虑症患者吧。只是因为自己所在行业的沉没,所以才对未来养老有那么一些担忧罢了,但我的这点担忧在朋友眼里却是矫情:单位不行了,你自己随便做点什么养活不了自己养活不了家?做点儿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儿继续“后半生”,这点儿自信我还是有的,想来想去,自己的焦虑其实并不在担忧养老而是心理的不平衡:别人还能靠着“单位人退休”的身份养老,我凭什么要自己给自己养老?以自己的这点粗浅感受去推及他人的焦虑,各色焦虑中不知道是否也有这种“心理不平衡”的成分在?
有时候我倒佩服那些很容易获得“自我满足”的人。前几天在小区里听几位老人闲聊,几位公务员退休的老大爷在聊着自己的医保,聊得正欢,一位抽着烟的大爷冷不丁插话,“医保报销得再多那有啥?真正躺在病床上不能动了,报销再多还有啥用?”一句话噎得其他几位老人终止了聊天,站在一旁看孩子的我差点笑出声。
现在想想,那位老大爷说的还真“在理儿”。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可能是别人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不过当你气喘吁吁真的赶到那个“终点”时,你会发现也许你孜孜以求的,并不那么重要。
赶路还是要踏踏实实赶,只是,别时时刻刻绷出一副“努力”的劲儿。不那么努力,自然也不会那么焦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