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限制你想象力的,不是贫困而是没文化(2)
时间:2017-10-23 作者:张天潘 点击:次
持这些观点的也往往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但做了一些生意发家的小老板,但他们很快就遭遇了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了,最后也发现,他的事业总是上不了更高的台阶,终于才知道,没文化才是自己的瓶颈。
没有文化,你会觉得《读者》《知音》《故事会》才是最好的读物,觉得大部头理论经典著作都是没用的,浪费时间。没有文化,你才会觉得,读书读到初中就可以了,后面那些数理化、文史哲,在实际生活中,又有什么用呢?去市场买菜才不会用三角函数、微积分呢?找个男女朋友,才不会用上苏格拉底、柏拉图。没有文化,你才会真的相信别人胡说的学历文凭是没啥用的,还举例告诉你比尔·盖茨就是大学都没毕业的,然而你却不知道,比尔·盖茨是被哈佛大学入取的。
没有文化,你才会嘲笑仰望星空,然后不小心掉进坑里的泰勒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了吧?);会觉得中国还有这么多人吃饭问题还有待于解决,为什么要花大笔钱去做“没用”的太空探索;会觉得,花50元钱去买一本书,不如去看一场爆米花电影来得有意义。
没有文化,你才会认为郎咸平、宋鸿兵才是真正有良知的经济学家,只有到后来购买他们的站台投资品而血本无归才发现,原来自己被当韭菜收割了。没有文化,你才会坚信,这个世界政治是共济会控制的、全球经济都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操作的。没有文化,你才会相信转基因是美国消灭中国人口的阴谋,孟山都是美国消灭中国的武器;小龙虾是当年侵华日军生化部队引进中国用来专门处理尸体……
这些认知和想象力都不是贫困与否才导致的,而是你停止了学习,没有让自己的文化积累不断增长而导致的,让自己的知识巅峰,停留在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当然,别人家的王思聪不仅有私人飞机,人家英语说的更溜,毕业于仅次于牛津和剑桥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读的是你认为的最没用的哲学系,家里的钱一亿都是小目标了他还在各种创业、投资、找机会——而这才是最可怕之处:有钱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超乎你的想象力,在文化上和勤奋上,也是在以你难以想象的方式努力着。他们正在从财富和文化上,全面地终结了我们的想象力,这个时候,你还有啥可怨懑的?当然,贫困是各种各样原因造成的,不能全部归结于个人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贫困永远不是你停止学习和停止追求富有想象力人生的借口或者羁绊,它应该是你开启想象力人生的起点。
文化想象力不能走向反智
说到文化,其本身也是一个大的命题,其定义和范畴也是很广泛的,至今也有各种不同的定义。这我们先不展开。但需要探讨的是,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是有方向的,如果不是正确的方向努力,只会逆行得越来越远,比如说“民科”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完全是现代科学的反面。
在去年美国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时,中国的自媒体开始流传,早在5年前,辽宁一位叫郭英森的55岁初中学历下岗工人,在参加电视节目时就提到过“引力波”,当时还遭到了讥讽,然后声称我们都欠他一个道歉。
现在再看,这些自媒体显然是无知的,我们来看看这个郭英森怎么说:“我的发明就是几个有实力争夺诺贝尔物理学奖新理论与新发现,让中国成为20世纪真正的创新型国家……”“我发明了几个新理论,这些东西合集到一块,就会产生新的科学,而在新科学当中,是加速系+引力波+物质波,它的速度可以极大极大地超光速。”而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却只能称之为胡思乱想了。
除了科学、医学领域,在文史哲门槛相对低些领域,这种“民科”更多,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号称他的作品一旦发表,必然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级别的大神;有各种要颠覆中国历史断代的重大发现的民间历史学家;还有一大批充斥着打油诗和老干部体诗歌的民间诗人……这些“文化”,实际上正是缺乏专业学习和训练的结果,这类的兴趣和自学,受制于专业指导,最后只能沦为自娱自乐乃至自恋的成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越来越专业化、系统化,“高手在民间”这种情况,在专业领域越来越难出现,也只有手数钞票比机器快、用挖掘机开啤酒瓶、高空走钢丝这类,才能配得上“高手在民间”,而这些都只能说是熟能生巧的技能而已,不能说是文化知识的积累。
但就中国当下来说,不相信科学,动辄把教授认为是“叫兽”、专家称之为“专家”,事实上都是在反智主义的道路上自以为是地前进着,而且是头也不回。各种阴谋论越来越流行和深入人心,正是源于此。
在一般定义上,反智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并非人生价值的全部,还有其他的因素(如品性、勇气、见识、德行)在影响人的成败,比如美国电影《阿甘正传》这样淡漠智性、知识的价值,而注入了普通美国人渴望的那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放在智商偏低的阿甘身上,就是跑、孜孜不倦却随意随性地跑,最后获得意外却合乎情理的巨大成功。
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其极端表现比如苏联李森科主义时期,以及美国麦卡锡主义时期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
前一类反智,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性的反智,认为智力不是人唯一的衡量标准;后一类则只能说是片面甚至病态的反智,它是为了反对知识本身的。
这在以前,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并不陌生。“知识越多越反动”,“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诸如此类的用语,就是那个时代的荒诞缩影。在当下就生动地体现为:我们不再轻信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科研人员的说辞,但却更愿意相信了三年九个角色、包治咳喘、糖尿病、祛斑、去骨痛、解决失眠、心脑血管疾病等等顽疾的电视广告“女神医刘洪滨”;我们常常戏谑权威的专家、学者,却为天马行空的“引力波新科学”而喝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