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骂赵丽颖高攀,是Dior在跪舔中国流量
时间:2017-10-20 作者:王雁林 点击:次
一、
从赵丽颖成为Dior中国区品牌形象大使的新闻出来开始,就成为了一个充满争议甚至非议的事情。以至于Dior CEO Sidney Toledano在近日的活动后接受采访时对其新品牌形象代言人引起的争议作出了强硬回应,表示不认同部分言论的观点,并透露Dior任命品牌形象大使后吸引了更多年轻一代消费者,“虽然Dior不是一个青少年品牌,但我们希望年轻人会对Dior产生渴望。”
先说个题外话吧。
2015年,当时中国一线时尚杂志《时尚Cosmo》做了一个专题,采访的人是TFboys。编辑的计划是放6页,主编看完后问:他们是谁?
经过编辑们滔滔不绝地解释之后,主编还是毙掉了选题,理由是:采访对象与读者定位不符。
最后,是在发行部门的沟通之下,主编做出让步,可以放两页。
但就是这两页内容,杂志的网络预售不到两个小时就卖出去一万六千本之多。这大大出乎了主编,乃至所有人的估计。而这,也成为了小鲜肉横扫各个时尚杂志的发端,最后发展到哪怕是《时尚芭莎》这样高冷的杂志也不得不屈尊,因为任何杂志只要用他们上封面,销售数字都会是一个创纪录的成绩。
2016年,TFboys解锁了《时尚Cosmo》杂志封面2016年,TFboys解锁了《时尚Cosmo》杂志封面
当时和几个主编开会聊天说起这个现象,大家都很无奈:杂志已然站在了悬崖边上,任何一根稻草都不能放过。
尽管这么说,但我们内心都知道,这样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
是的,当时“小鲜肉”给杂志带来的盛景,就像吗啡给病入膏肓的肉体带来回光返照一样,虽然一时欢愉,但所有人都知道——离死不远了。
这是令人唏嘘又值得同情的,如同垂死的病人向你呼唤着吗啡时,你才不会看什么医嘱,只会一支一支又一支给他用上,此时没有人会觉得罪恶,甚至还认为是慈悲。
二、
回到赵丽颖和Dior。敲黑板,划重点——“虽然Dior不是一个青少年品牌,但我们希望年轻人会对Dior产生渴望。”
去年,它们用的是拥有8000多万粉丝的Angelababy,今年是5500万粉丝的赵丽颖,并且这俩人的粉丝都是所谓“千禧一代”,正好对应了CEO所说的“年轻人”。
乍一眼看去,似乎没毛病。但仔细一想,毛病就在于——Dior,为什么要迎合“年轻人”?
查了下Dior的业绩:
今年上半年,Dior时装部门销售额同比猛涨17.2%至10.47亿欧元,净利润则暴涨58%至1.17亿欧元。LVMH集团在第三季度财报中强调,其于今年以65亿美元收购的Dior时装部门对销售额的增长作出很大贡献。据数据显示,在前三个季度内,Dior录得12%的有机增长,集团预计Dior时装销售额有望在2020年扩大至30亿欧元。
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呢!
但是对于了解Dior历史和品牌的人来说,Dior最近两年设计出来的服装格调和宣传策略的选择所带来的讶异和不屑,远大于他们收益增长带来的说服力。
Dior!可是被《Vogue》杂志曾经评价为“毕达哥拉斯之后,最美的三角”,并且评为世界四大时装屋之一的顶级时尚服装品牌……它是高贵优雅和华丽的代名词,和“年轻人”有个毛关系啊?用赵丽颖当品牌形象大使……你们是终于找到了“帕瓦罗蒂之后,最美的圆”吗?
Sargent Dress, Fall 1949. Photo by Erwin BlumenfeldSargent Dress, Fall 1949. Photo by Erwin Blumenfeld
三、
也许有人此时要说我偏见,冥顽不化,Dior凭什么就不能吸引年轻人?
这么说,当然没问题。但我想说的是,在Dior品牌健康,营收给力的时候,赵丽颖之于Dior,就像“吗啡”。当“吗啡”用于病躯的时候,可算一味良药,但用于健康身体时,那就是犯罪,而如果是健康人自己要用,那就是吸毒,是堕落。
品牌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价值和营收,还有背后更为珍贵的文化与价值观,是审美、是态度、是气质。这是坚守与磨砺的总和,非数十年不可得。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报表的华丽而对品牌进行南辕北辙的转变,这不是革新,而是谄媚、是跪舔,是趋炎附势。
在时代变革的大潮当中,最难能可贵的并不是华丽的报表,而是在纷繁复杂当中,依然知道自己要坚持什么。很显然,Dior在这两年,有点迷失,甚至迷失得还有点沾沾自喜,毕竟节节高升的收入总会让人鬼迷心窍。这就像“吗啡”之后的快活似神仙。但Low这种事就跟吸毒一样,一旦上瘾,就没有最Low,只有更Low。
四、
所谓的坚守与坚持,当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因循守旧。
Dior的前设计总监John Galliano对于Dior的继承被公认为是最具有颠覆性和开创性的。
John Galliano与他的Dior女郎John Galliano与他的Dior女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