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真正的选择刚开始
时间:2017-06-22 作者:王小妮 点击:次
一、一个放弃读书的年轻人
2011年秋天,在学校里遇到一个来旁听的年轻人,他考上了大学,却一天都没有去读。
那天是诗歌课,下课后,和几个同学一起闲聊着离开教学楼。有个陌生年轻人自我介绍说是来旁听的,他语速快,声音响亮,说起话来不文绉绉,明显比普通的大学生更从容。
他是随着我的学生来的,他们是重庆老乡。2007年他参加了高考,收到一所不太知名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中文教育专业。他没去报到,直接北上打工去了,四年里,换过不同的城市,干过不同的工作。
他说这话时带着骄傲:我干的活儿,都是出力气的。
那天,几乎都是他一个人抢着说话,有个男生推着自行车跟着走了一路,总被挤到路边草丛去,想插进来说话,始终插不上,大学里文弱的男生好像比过去明显多了。
十几天过去,在校园里第二次遇见他,没立刻认出来,他戴了一副眼镜,和身边经过的学生们完全没区别。
聊了一会,我想知道他没上大学这四年里的经历,他只简单地说,先去了东北,后来换了挺多地方。
他特意讲了在东北他租住的地方有一个很陡的上坡儿,每次经过,遇见推车人爬坡吃力,他会上去搭一把,别人都会回他一声谢谢,每次听到谢谢,都会心酸。
我问,为什么是心酸?
他说,也许就是感动吧。
这个看上去格外崇尚力气的年轻人其实有着细腻的情感。
他说,他的名字里有个“峰”字,是妈妈给他起这个名字,意思就是未来的山峰都得靠他自己去攀登。
说到未来,他说,海口这城市让人失望,节奏太慢,消费又不低,工资又不高,当地人都太淡定了,生活这么差还不思进取,真是佩服啊,受不了这儿了。
他想去上海,说那边泥瓦匠一个月能赚3000多,这几天就准备走。
他说,人活着要让自己活个明白。
他说,得去学一门手艺,有手艺挣钱多。
交谈没多久,能感觉到他对大学的向往,他把图书馆和教学楼走遍了,也许他会想象自己就是坐在那里静静看书的一个学生。
2012年的3月接到过的他的电话,说正在杭州的建筑工地上,感觉还不错,挣得不少。
这几年,每到高考招生,都想到这个后来再没音信的年轻人。
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会不会改变主意?如果家里不缺钱,当初他会不会高高兴兴去报到?如果被更好的学校更热门的专业录取,他会不会放弃去打工的念头?
二、选城市比选专业重要
被过度关注的高考终于结束,真正的选择可能刚刚开始。
读了12年书的孩子们,在他们短浅苍白的经历中,几乎没什么事能自己做选择,老师家长的要求,都是听话就好。
现在可能真要做选择了,可他将来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连他自己都一团模糊呢。
经常能看到关于哪些专业更热门的推荐,有些做成排行榜,列举出就业情况和收入数据,好像上大学就是直奔着就业和收入。
我认识一个男生,当初报考综合性大学,被农学院的草科专业录取,有人鼓动他说,哪里需要研究草,当然是高尔夫球场,和高尔夫有关的一定是高薪的工作,到大二他明白了,哪有那么多的高尔夫球场缺人?
我大学毕业的那年,大家都不愿进国家机关,终究是学了四年中文,满心想做和文学相关的事情,想这四年不能白学了。
现在人会说,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事实上,世事变化莫测,哪里用得到三十年,眼见着读大学的四年里,就有热门变了冷门,谁都不敢贸然预测未来。
很多人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不相关,专业很可能只是一个入口。
如果拿不定主意选择学什么,可以选一个有活力的城市,这比认定只读某个热门专业更重要。
每个城市的历史不同,文化蕴藏不同,慢慢熟悉和认识一座城,了解由它呈现出来的世界,四年过来,得到的感受肯定不同。
选好将要生活四年的城市,它可能是一个年轻人未来生活的轴心。
曾经有个老家在河南的女生告诉我,她高考那年的河南,我们这所海岛大学和深圳大学都是一本录取,但是,她特别喜欢椰风海韵,就来了我们学校。如果当初她问我,我会建议她选深圳。海口和深圳,两座城市虽然都在南方,但内涵太不相同,两所学校的风格也很不一样。
12年的严酷教育,把小地方的学生们牢牢地锁定在家乡,越是乡下的学生越被要求闷头读书。好多人直到上大学,才第一次走出了家门。有人是高考那几天才去过县城,没坐过火车的很多,高铁只是听说过的很多,没进过电影院,没进过剧场的更多。
出门看世界,对他们尤其重要。
我的学生全国各地的都有,西北的东北的,有过两个西藏的姑娘,一个来自阿里地区,她来读书太不容易,路上要走一星期,到学校后,还要经历几天很难受的醉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