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思想碰撞 >

耐受孤独也是种境界

耐受孤独也是种境界

  不久前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孤独的心灵是最自由的”。反复斟酌觉得似有些道理。科学家做过许多试验,证明孤独危害健康,如果把人封闭在一个绝对与世隔绝的环境,有些人甚至会因此发疯死掉。但人类对于孤独也存在着差异,精神活动丰富的人,往往耐孤独的能力也相对较强。
 
  站了三十多年讲台,有个现象一直令笔者反思,那就是许多弃学的孩子在课堂常常要弄出点与上课内容无关的举动来“搅乱”课堂。在与这类孩子深入交流后,发现孩子认错的态度是虔诚的,可是过后他们仍故态复萌。许多老师认为这是孩子心眼坏,自己不学习,也不让其他同学学习,甚至认为这样的学生是对老师有成见(在不同老师的课堂上此种孩子表现差异悬殊),后来经过对这种孩子反复观察与交流发现,他们承认错误的态度是真诚的,故态复萌与认识态度没有必然联系,往往是生理承受能力所致。
 
  当一个孩子被家长一厢情愿地送进“好班”,由于基础相差悬殊,很难在长时间与其他基础好的同学成绩上同步。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听课就成了鸭子听雷,课堂上的精神活动(学习)把他们排除在外,孤独感超过了他们的心理与生理承受极限。他们在课堂上捣乱,只是意图参与,吸引同学与老师的注意,以消除孤独的折磨。发现这个规律后,多年来笔者始终提醒年轻班主任与年轻老师,在教学中切莫忽视那些学习基础差的孩子,那种他们听不懂课,只要不捣乱做什么都行的观念是极为要不得的。人的生理与心理承受都有个极限,年龄越小,自控力越弱,这个极限越低。一个不学习的孩子在课堂上要做到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所要付出的努力要比学习的同学多得多,难度之高超越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承受极限。
 
  想要让这种孩子不影响课堂秩序,授课过程中就要适当兼顾他们的心理需要。所以这些年在给此类孩子相对集中的普通班授课,笔者部总是抓住机会,揶揄一下这些孩子,通过举例为孩子们讲点利人利己的道理。表面上看,似乎影响了课程进度,可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此类孩子的孤独感,调谐孩子们自控能力,莫令其超过孩子所能承受的生理与心理极限。这部分孩子是否完全听懂老师讲的道理不是唯一目的,重要的是“参与”减轻了他们遭受孤独带来的折磨。实践证明,老师们关注这个问题,并做出相应努力的班级,课堂秩序相对稳定,基本能够保持到毕业。可是奉行“听不懂课,只要不捣乱做什么都行”观念的老师课堂,常常会走下坡路,甚至直到最后基本失控。如此一来,想满足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求知欲望的努力亦将大打折扣。
 
  教育必须从生理与心理两个维度着眼。受教者的心理与生理承受极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因素。
 
  其实,不仅孩子们恐惧孤独。成年人亦如此。承受孤独即是种能力也是种境界。笔者在给那篇“孤独的心灵是最自由的”帖子回复时说:“这不是无知者的游戏,心灵的自由需要必要的学识”。只有当一个人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与精神目标时,才能增强耐受孤独的能力。
 
  好多年前,笔者正年轻,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喜欢热闹。假期,朋友要与父母出远门让笔者为他们看房(平房)。当时笔者也正一个人,住哪都是住。于是笔者让朋友走时在外面把门用明锁锁上。避免收这个费那个费的来打扰(当年收卫生费、水费、电费等费用的不断)。朋友的父母担心在屋内发生什么意外出不来,表示疑虑。于是笔者告诉他们,如果真有意外,他们家的门一脚就踹开了(那时没有防盗门,否则也就不一定要有人看房了)。
 
  笔者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发现他们家为了刷浆,从单位弄来一大堆好多年前的废报纸,于是拿了几个笔记本与一支钢笔,几瓶钢笔水,就让朋友父母把门从外面锁上了。一个来月,把朋友家准备的食物吃了个精光,恰好朋友一家回来了。这一个来月,笔者翻遍了那堆得一人来高废旧报纸,抄下了两三本资料(当年没有电脑也没有网络)。朋友一家回来时,笔者还没来得及整理那铺在地板上杂乱无章的废旧报纸。可是朋友的父母一点都没有责怪,还怜惜地说为什么不把需要的剪下来,抄写多费事。
 
  那一个来月,笔者独自畅游在精神海洋里,直到主人回来都还余兴未尽。只是没好意思张嘴索要那些还没来得及翻阅的废旧报纸。一个精神丰富的灵魂的确是最自由的,精神追求让人忘记了恐惧。精神追求越高,耐受孤独的能力就越强。
 
  进入网络世界以来,一些笔友因网文跟帖里的挖苦、嘲讽、辱骂向笔者诉苦。笔者开导他们,只要你们确认你的精神追求目标是真实有意义的,那么读者的意见值得认真参考,读者的“挖苦、嘲讽、辱骂”等,可以当作不存在。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应该有这份胸怀与勇气。古人云:“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其志甚远也!”当你面对读者有理有据的意见如获至宝,面对读者的“挖苦、嘲讽、辱骂”视若无物时,你就具备了一个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孤独境界。读书人的价值就在于活跃的思想,而思想的活跃必须允许精神上的狂狷。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是指不拘一格,气势猛烈,蔑俗轻规。(如果找不到“中行(奉行中庸之道的人)”的人为友,就与狂狷者交往。狂者敢做敢为,大所有为;狷者清高自守,有所不为。)“狷”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中国古人“狂”而进取,进取之途被堵塞,就要学会“狷”而自守。
 
  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有限,可自信是读书人最具现实意义的价值。但自信不是盲信,对于思想者而言,最宝贵的友情莫过于思想对立却又肯于以辩析说服你的关系。
 
  人受认知局限,其信念未必皆合理。可思想的价值就在于其活跃,只有思想砥砺的活跃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来。当你限制甚或杜绝“错误”思想,拒绝“迂腐”时,智慧的火花也就随之湮灭在活力丧失的大脑中了。
 
  三国时期的虞仲翔被放逐时慨叹“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虽然虞翻那种口不择言的狂妄,值得商榷。但其秉持信念,不因世俗势力而屈节的精神还是值得世代读书人承袭的。什么是国学,国学不仅是那些“之乎者也”,更是那种华夏读书人的骨气。
 
  没有谁天生追求孤独,知音难求,并非不求。可不随波逐流,宁愿孤独也不随声附和放弃坚守,才是华夏读书人应该追求的境界。当一个社会对事物的观点整齐划一时,这个社会必将走向没落。


    作品集褦襶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