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飞虎》:老本还能啃多久
时间:2017-03-06 作者:泣之雷 点击:次
《铁道飞虎》的烂口碑、低评分再次证明了国产电影创新已滞,喜剧将亡。但电影的高票房又证明了人气就是生产力,粉丝就是市场。成龙大哥作为国宝级明星,有足够的人气和粉丝,总会有人死心塌地为他解囊购票。只是,如果这一切都建立在老本上,老本到底能啃多久?
关于《铁道飞虎》啃老本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题材上啃老本。80及以前的观众心里都珍藏着朴实的铁道情节,提到扒火车,马上就会想起“咪西咪西……”轻松诙谐的抗日故事以及在放牛路上哼唱“弹起心爱的土琵琶……”的往事。所以,无论电影好坏,群众基础是有的。曾经陪伴几代人的好题材重新加工搬上大银幕,本身无可厚非,也值得再挖掘再创造。但当我们带着万分期望走进影院后发现,除了在铁道上抗日以外,和我们孩提时的记忆基本没有关系:故事没关系,人物没关系,笑点没关系。其实这一切没关系都没关系,可是你这样流水似的胡乱地拼凑真的好吗?一群连游击队员都不算的草根英雄加上过气的高级退役卫士以及信没送到就光荣的唯一一个正规军把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玩弄于股掌之间。王凯的出现主要负责耍帅,也顺便和其他人一样服务于搞笑。可能是为了照顾小孩,也可能是便于睡醒了的观众随时入戏,电影采取了章节式的叙述方式。用几个小标题把种种茶余饭后取乐的碎片段子拼凑在一起,如同影视版的无主题无思想的《故事会》。故事情节老套,表达方式简单,架构毫无格调。当然,扒火车用的系列道具倒是有几分新意,也合情理,完全符合成龙大哥打斗就地取材的风格。
然后就是人气上啃老本。成龙大哥的人气在那一代明星中无出其右,进影院的观众绝大部分应该都是奔着他去。他那打不死的程咬金般的另类的中国功夫,也曾经是几代人美好的回忆。所以,他就是票房保障。除《警察故事》系列稍显严肃外,余下的好电影基本都走搞笑功夫路线,包括今年上映《绝地逃亡》和现在的《铁道飞虎》。正因为他独有的喜剧风格,我们愿意一次次说服自己对他的电影多一些宽容。但在创作无新意,风格大众化,笑点低能化,节操面临塌陷的电影面前,人气又能撑多久?
最后是段子上啃老本。段子上的啃老本尤其让人恼火,因为成龙的电影搞笑段子是根本。印象中他的电影总能让你笑出意外,偶尔的重复也如周星驰那标志性魔性的笑声一般,听得再多也不会让人腻。可2016年注定是个让人失望的一年。前有《绝地逃亡》,现有《铁道飞虎》,所有段子都在麻木重现,偶有笑声,却如此勉强。诸如“谈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高了、“duang”的反复出现和成龙与房祖名外貌相像等等的梗,除非你对成龙一无所知,否则都会认为这些段子的加入是那么生硬、脑残,甚至恶心。因为接近春节,突然想起与近年春晚语言类节目把当年走红的网络热词来个大杂烩如出一辙。如果你关注了当年的网络事件,还会由衷地笑吗?有句农村话“狮子舞三道无人笑”,既然搞笑已遇瓶颈,何不试着另辟蹊径?
让人纳闷的是房祖名的悄然主演,正如《故事会》中插入的低俗涉黄涉骗的内容。虽然不合时宜,却又无人监管。广电总局的“劣迹令”呢?实在委屈了那些因用劣迹艺人而被腰斩或花重金重拍的好电影。这是告诉我们,被打的都是没有背景的妖怪,还是证明成龙大哥到底是大哥?当我们选择性地执行令行禁止时,一部电影就足以让公平正义荡然无存。
当思想已被禁锢,电影也好,文化也好,科学也好,创新打开的注定只是潘多拉魔盒,所鼓励的大众创新、全民创新只会让创新流于形式,直至泛滥。请别再习惯性重复昨天的故事,蚕食曾经的果实,老本总有啃腻或啃完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