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散文 >

春雨桃花静


  小巷里有一家早餐店。
  这里是老厂区,藕断丝连的沾在城市的最边缘。如今,厂子大多停工了,倒闭了,但工人老大哥老大嫂们还住在这里。对生活,他们并没有失去信心,有力气的,到车站蹬三轮送货,没力气的,到城里步行街练摊。他们相信,这世上,有懒死的,没有饿死的。
  这两年,城里大搞开发,老厂区却没什么动静,小街小巷两边,七八层的高楼很少,独门独院的平房居多。早餐店就开在一个小院里。院子真的很小,三张桌子,四棵桃树,站在院子里,满了。四棵桃树,都有拳头粗,一层楼高,占据四个角,撑开枝叶,几乎把整个小院都盖住了。
  
  店子叫桃红早餐店。
  店子是个夫妻店,丈夫叫郑如雪,妻子叫刘桃红。年纪呢,丈夫要大一点,妻子要小一点,不过,都过了五十了。谁是店里说话算数的呢?看看店子的名字就知道了。
  店子里早餐有稀饭,有茶叶蛋,有蒸饺,猪肉的、韭菜的、酸菜的,各种馅的都有;当然,最主要的,是米粉。不知道为什么,厂区的老少爷们觉得米粉才是真正的早餐,吃其它的,好像是吃着玩儿似的。店里还为顾客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凉拌菜,拌海带、拍黄瓜、酸豆角、萝卜丁,一样一大海碗,随便你夹,吃多少夹多少,完全免费。最重要的是,店子里的早餐份量很足,一碗米粉吃完了,没饱,还可以添,不用加钱。
  桃红早餐店的生意很好。刘桃红常常忙的没有气歇。郑如雪呢,他拿着一把折叠椅坐在院墙边桃树下翻《东坡乐府》,沉醉其中。吃早餐的高峰期,刘桃红应付不过来,郑如雪便放下书过来帮忙,端米粉、端蒸饺、抹桌子、收钱找钱,但是刘桃红对他的表现并不满意。
  “慢一点、慢一点,哎呀,汤要溅到衬衣上了。”
  “我来抹,我来抹,你又没带袖筒。”
  “去去去,越帮越乱,我还难帮你洗衣。”
  郑如雪只是笑笑,等高峰期过了,他又坐到桃树下,读起他的《东坡乐府》来,“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主顾们看着系着围裙,忙得额头满是汗珠的刘桃红,又看着坐在一边埋头看书的郑如雪,不由的摇头,不由的叹息:这个郑如雪!这个雪秀才!
  有时候,等到吃早餐的人差不多快没了,李青松、吴落尘等一干厂宣传科的老同事就来找郑如雪去北郊公园打门球。郑如雪照例要请他们吃一碗鲜菇米线,喝二两米酒。
  “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开君一壸酒,细酌对春风。”郑如雪酒量很浅,饮着二两米酒,轻吟古人诗句,望着满园桃花,脸上就有些红了。这时,收拾好一切的刘桃红已经泡了一杯浓茶放在郑如雪手边。
  李青松等人羡慕的笑道:“你这哪是下岗工人的日子,你这是神仙日子啊!”又说:“哎呀,还是你眼睛毒,找了妹子这么个好老婆。老实交代,当年是怎么挑中桃红妹子的?”
  郑如雪笑笑,回头看妻子刘桃红,刘桃红也正笑着看着他。
  
  那时候,郑如雪和刘桃红都在纺织厂上班。只不过,郑如雪是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厂里的宣传干事,人文弱了点,但字写的好,厂里的宣传标语都是出自郑如雪的手笔,又会吹口琴,五一劳动节晚会上,郑如雪一曲深情的《小城故事多》收获了最多的掌声,还会写诗,市报的副刊上常常出现他的名字。中午,郑如雪拿着饭盒从宣传科出来到食堂去,一路上,多少姑娘的目光在他身逗留过啊!刘桃红呢,母亲死的早,几年前父亲在厂里修设备时又摔断了腿,虽然自己学习成绩不错,可有什么办法呢,初中毕业就顶了父亲的班进厂了。
  这两个人怎么会走到一起呢?
  别人说:“奇怪!”
  奇怪吗?
  郑如雪记得,第一次见到刘桃红是一个初夏的傍晚。厂报五一专刊要登劳模事迹专访,刘桃红是其中的一个。那天,郑如雪问了好几个工友,终于找到刘桃红的家。推开那扇虚掩的院门,落日的余晖已将这个小院染成了暖暖的金黄色。见面第一句话是什么,已经记不清了。郑如雪只记得刘桃红脸上浅浅的笑,记得纤尘不染、整洁井然的小院,还有小院四角那四株充满生气的小桃树。那天,郑如雪被留下来吃晚饭,还喝了二两米酒,是刘桃红坐在轮椅上的父亲要刘桃红倒给他的,郑如雪是不喝酒的,却没有拒绝,他一边喝酒,一边听刘桃红的父亲满怀豪情的谈论着在上甘岭蹲猫耳洞的往事,他注意到刘桃红的父亲是拿一个大的搪瓷杯喝酒,搪瓷杯上“最可爱的人”几个字已经模糊了,但杯子搽的很干净,亮亮的映着夕阳的红光。后来,郑如雪就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厂里的宿舍的。还有,他不知道,这个叫刘桃红的爱笑的姑娘,是靠什么,让这样一个小院沉浸在暖暖的金黄色里。
  现在,桃树有两三人高了,郑如雪也成了这个小院的主人,可当别人问他当年为什么喜欢上刘桃红,郑如雪仍旧只是笑一笑,不知道该怎么去回答。
  
  郑如雪到北郊公园打完门球回来,刘桃红已经做好饭菜等在那里。吃了中饭,刘桃红要睡几个小时,郑如雪不睡午觉,开始撰写《经典今读•宋词卷》。是这样的,郑如雪以前的一个文友是这个城市数一数二的书商,现在正在为一个很火的青年作家策划出一套经典诗文解读丛书。当然,很火的青年作家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一个人完成这套丛书,他需要几个枪手,书商朋友见郑如雪下岗在家,经济上又比较拮据,就给他介绍了这个事,让他撰写宋词部分,也算是多了一笔不小的收入。郑如雪很高兴的接下了这活,他感激的对文友说:“放心,不会给你丢脸。”他写的很认真,一般是早上看资料,上午边打门球边构思,想好了,下午写,每天写一篇两千字,写完,刘桃红差不多也醒了,郑如雪就读给她听,读完,问:“怎么样。”刘桃红说:“你写的,肯定好。”
  
  晚上,小院的灯总是亮到夜深。
  因为刘桃红要把明天早上上蒸笼的饺子包好,要把各类凉拌小菜洗好切好拌好。刘桃红对郑如雪说:“你先睡吧,你没睡午觉。”郑如雪说:“我陪你说说话吧!”
  郑如雪便给刘桃红打打下手,有一搭没一搭说说话。说的最多是他们的女儿,他们的女儿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在北京一所大学里读经济学硕士,女儿有一回打电话给家里说,她有一个师姐毕业了,进了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工资很高,她毕业了也要到这家公司去。她说她赚了钱,第一件事就是要给爸爸出一本书,名字要用大号字印在封面上,还要带妈妈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去玩。每次说到这件事,郑如雪和刘桃红都会摇着头笑着说:“这个傻丫头!”
  有时候,说着说着话,刘桃红会说:“吹支歌吧!”郑如雪便把口琴从衣袋里摸出来,吹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多》。刘桃红说:“这支歌你吹得最好,总也听不厌。”便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跟着曲子轻轻的哼起来: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这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院子里真静,只有春雨淅淅沥沥的落在桃叶上。


作品集卧读居主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