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为什么抚慰心灵的电影越来越少

为什么抚慰心灵的电影越来越少

  无意中重看了一部老电影《远山的呼唤》,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说得意味深长,日子过得很平常,感情藏得很深。高仓健刚去世不久,山田洋次还逐年有新作问世,至于倍赏千惠子,是否还在生,都不知道了。
  为什么看了这样的老电影,心里仍有早年那种温柔的牵动?为什么几乎没有发生的恋爱,却能抚慰被生活磨损得粗糙不堪的心灵?
  
  高仓健一张脸几乎没什么表情变化,似笑未笑是那张脸,激动流泪还是那张脸,但在木讷的表情下,你可感受到坚毅、果敢、赤诚与宽厚。至于倍赏千惠子,对一个陌生男人的爱,也是那样无声无息地滋长出来,没有山盟海誓,一切尽在不言中。人一生总有一些命定的事情躲不过:磨难总是适时到来,爱也总是适时到来。
  情节可以淡到那种地步,要重复剧情,几乎没什么头绪,细节又可以丰富到那种地步,彷彿每个镜头都有戏。但最费解的却是,为什么一部几乎已消失在公众眼前的老电影,能抚慰我们千疮百孔的心灵?为什么一种久违的绵长的情意,会从平淡无奇的故事中一点点生发出来?
  想起上一次看《远山的呼唤》,至少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类似这部影片那样,能令观众内心起波澜、令人在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的影片,似乎还有很多。也就是说,那时我们隔三差五的,都能看到这种讲不同的故事,提供不同的人生启示,引领我们去思索生活的好影片。但自从进入新世纪,这类影片却日渐少见了,直至今日,电影院上画的,不是科幻,就是武打,不是神怪,就是胡闹,爱情戏还是有的,但总是要加插不同的卖座元素,多一点刺激,真刀真枪,
  变换各种花样以显得不寻常,彷彿寻常日子里已经没有值得咀嚼的情意了。
  好莱坞影片都被漫画人物占领了,超人之外,还有这个侠那个侠,连外星机器人也打来了。说到底都是玩特技,故事模式同一套路,无非是武功高强的正义之士,路见不平,锄奸惩恶,被邪恶人物打个半死,最后当然死不去,绝地反击,为民除害。
  有哪一套好莱坞英雄人物的影片不在这个模式里?只是观众还看得津津有味。到近年,又是征服宇宙的科幻大片,一个遥远的星球,几个人孤军作战,身临绝境下求存,到最后当然还是凯旋归来。
  但好莱坞曾经拍过多少发人深省的好影片?当年奥斯卡颁奖礼,通常拿大奖的都是那些言之有物、触动大众心灵、提倡生命正能量的好影片,然后这些得奖影片都在世界各地大卖座。还记得当年看罗伯特·雷得福主演的《马语者》(虽然它没有得到奥斯卡奖),对故事中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种种隔膜,对彼此理解之难,对彼此理解升华到人性之美的那种感动,长时间令人低回。至于更早一些看《日瓦哥医生》,那种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罗生门》那种对灵魂的拷问,更是终生不忘。
  
  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不容易看到这种触动我们内心世界的隐秘角落,在那里掀起涟漪,令我们感觉对生命多了一层认识的好影片?莫非导演们觉得前人把直指生命本真的故事都讲完了?莫非他们又觉得只有把新的科技元素塞进故事里,才不显得自己落后于急速变动中的世界?
  张艺谋、陈凯歌、侯孝贤、王家卫,甚至李安,都曾经拍过打动观众的好影片,但他们后来也都各自走了另外的路子。张艺谋、陈凯歌忙着拍大片,《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赵氏孤儿》、《无极》等,大布景、豪华衣饰、千军万马乱箭齐飞,说一个大而无当的故事,内里空空,以为那就是史诗了,可惜担了虚名。
  侯孝贤当年拍的《恋恋风尘》,不久前也在电视上重温了,一样仍有淡淡的忧愁,成长的苦涩中不可拗折的生命韧性,还是那样有力量。至于《悲情城市》,寓历史大变于寻常百姓的悲欣之中,更有厚重的历史感。但最近看他的《聂隐娘》,用香港话说,真是“不知所谓”(不明白他要说什么)。台湾《印刻生活志》在《聂隐娘》上映前,曾做过一个很丰富的专辑,细读那个专辑,才知道即使是与侯导合作多年的编剧朱天文,也对他“太离地”表示深深遗憾。至于之前他拍的《海上花》,一群上海滩的妓女,每日争风吃醋,嫖客吃饭喝酒猜拳,全片都是房间内景,一些人影走来走去,喜怒哀乐都与当时的社会无关,也与我们无关。这种戏拍给现代人看,也不知导演在想什么。
  香港导演吴宇森,当然拍了不少成功的动作片,近年拍《赤壁》和《太平轮》,都是失败之作,场面大得很,内容很浅薄。拍《太平轮》是有野心的,想拍中国当代历史的史诗,国共内战的背景,“大江大海”乱世人生,又有战争与海难,场面恢宏。可惜只有场面,没有内核,整部戏看起来空空如也,我看了上集,对那没完没了的炮战已生厌烦,再也没有心情去看下集了。
  很少有导演肯花心思去拍《远山的呼唤》这种好影片了,不知道是不是今日的年轻观众,已经不在乎自己的心灵是否得到抚慰。他们期望的是强烈的影象、暴烈的动作、异域陌生的场景、生死须叟的悬念,寻常人家的悲喜都不入他们的法眼了。
  前不久看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四姐妹淡淡的日子波澜不兴,亲情深蕴在彼此默默的关顾里,情节省无可省,细节不加经营,一切都如行云流水,当行当止,不动声色,但看完影片,仍有一种陌生久违的情怀在心中萦绕,久久不散。更早一些的《字里人间》,也是平铺直叙讲一个编字典的故事,普通人家的生活和工作,却有动人的力量。说真的,有一些大搞特技的大片也没什么不好,但导演都热衷于刺激感官,而鄙视那种耐心讲一个故事,唤醒人心深处的情感回应的影片,终究是观众的损失。
  
  或许是我们这一辈老了,世道大变,猝不及防,电影也难免“与时并进”,科技对人的影响,从生活层面侵入到精神文化层面,大概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千百年来深植在我们基因里的一些普遍情意和感觉,都将一点点剥蚀,新科技狂欢,老情意萧索,人将不成其为“人”。在芯片即将植入人体的今日,感叹老电影一去不回,大概也有点不合时宜吧。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