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从天桥下起飞
时间:2016-04-20 作者:中澜 点击:次
一
1945年,叶新出生于江西省龙南县武当镇一个普通农家,因为学业优秀,作为林业专业的大专生,他在江西一所高校留校当了名数学讲师。“文*”期间,他被打回老家。
1979年,叶新来到北京寻求平反,后来流落京城,以拾荒为生。在这里,他遇到了来自山东的陈荣,两人情意相投,就搬到一起生活。
1988年9月,叶新的大儿子叶天生在北京东单银街天桥下出生了。没有钱去医院,叶新亲自为妻子接生,连儿子的脐带都是他用剪刀过火之后剪断的。
1994年9月,叶天生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没有本地户口,费尽周折才被一所小学接收。因为户口不在本地,学校要叶新交3000元赞助费,叶新把攒了十多年的积蓄全部交给了学校。
叶天生读小学二年级时,叶新咬了咬牙,在林业大学附近租了间6平方米的平房,一家人都挤在里面。为了能及时赶到东单附近的小学,凌晨4点,叶新就把睡梦中的儿
子抱到三轮车上,让他在车上继续睡。叶新在昏黄的路灯下急急赶路,两个小时后,才能赶到学校。
在叶天生的记忆里,炎炎暑日自不必说,寒冬腊月父亲也经常累得满头大汗,目睹父亲如此艰辛,小天生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放学回来,他帮父母归置完破烂后,就站在家附近的一个铁桶旁写作业,晚上在路灯下看书。
叶天生年年都被评为“三好生”,读到六年级,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上中学又成了问题。当时的班主任杨老师对叶新说,要想让天生在北京上初中,只有一条路,就是上新开设的宏志中学,这是所专门招贫困生的学校。
宏志中学只接收有北京户口的贫困生,最后还是天生的优秀打动了教委与宏志中学,叶天生如愿到了宏志中学读书。在这所优秀生云集的学校,叶天生牢牢占据了年级第一名的位置。
2004年,正在读高一的叶天生被学校推荐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设的“爱优生计划”。全校8名学生参加考试,3轮考试后叶天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学校首个享受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的“爱优生”。然而,他再次遇到了同一道致命的坎——没有户口,他无法办理护照。
叶新一个月内在北京和江西龙南之间往返了5次,奔波了近两万公里,才为儿子报上了户口,办理了护照,也花完了准备给天生读大学用的3000元钱。
二
然而,高考报名时,户口造成的难题又如期而至。叶天生本以为自己会
像以前那样,在高考报名时会得到特殊照顾。然而,2006年3月5日,高考报名到了最后的时刻,叶天生的报名资格还是卡在了北京的法规上。叶天生户口不在北京,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此时,江西省高考报名已经截止一个月了。这就意味着,叶
天生当年通过高考升入大学的路被堵死了。
为了儿子,叶新决定再赴江西。到了南昌,叶新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江西省教育厅。他鼓足勇气,直接来到厅长的办公室。叶新将儿子的各种荣誉证书一张张拿给厅长看。厅长看到叶天生高一就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北京“爱优生”去美国留学的材料时,赞叹地说:“这么优秀的儿子,你是怎样培养出来的?”看到厅长口气有所松动,叶新恳求他再想想办
法,一年的光阴对孩子来说太宝贵了,实在耽搁不起啊!厅长向他表示:“误期一个多月再补报,这不但是江西也是中国高考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不过,特事特办,我们可以与高招办商量,争取让你儿子破这个例!”
在厅长的介绍下,叶新到了省高招办普招科。普招科刘科长看了叶天生的材料后,赞叹道:“靠收破烂供出这么优秀的儿子,你是个伟大的父亲。”他觉得如果叶天生不能参加当年的高考,实在太可惜。
经过半个月的奔波,叶新终于为儿子办完了所有手续,回到了北京。面对疲惫不堪的父亲,叶天生跪到父亲面前,流着热泪说:“爸,辛苦您了,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2006年6月1日,叶天生在父亲的陪同下,坐火车赶到江西龙南中学参加高考。高考结束后,发挥出色的叶天生填报志愿时,在第一志愿栏里毫不犹豫地填报了澳门理工学院,因为他怕内地的一些名校收费太高,家里承担不起,他不愿给父亲增添过多的负担。
回到北京后,宏志中学校长特意为叶天生给澳门理工学院写了一封推荐信。结果,澳门理工学院不但录取了天生,还给予他4年30万元额度的“内地优秀生特别奖学金”。
2006年7月29日,叶天生收到了澳门理工学院电子商贸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为了筹集自己赴澳门读书的路费,叶天生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爱优生计划”北京办事处,找了份帮助该组织编辑一些稿件和上网查阅资料的工作,一个月后,终于挣够了自己赴澳门的机票钱。
叶天生赴澳门报到那天,叶新把儿子送上了开往机场的大巴,然后自己又蹬着三轮车收破烂去了。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泪水模糊了叶天生双眼。
三
入学后,叶天生还挂念着远在京城的父亲,以及小他两岁的弟弟。叶天生很清楚,这些年来,他的家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母亲2000年以前捡了5位残疾弃婴抚养,使得家里的负更重。父母在该不该把弃婴送往福利院这件事情上,发生了严重分歧。2001年,当福利院接走他家抚养的4名弃婴后,母亲一气之下,带着一位捡来的孩子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从此,父亲一个人靠捡废品支撑着全家人的生活,还要供弟弟读书,虽然自己生活、学习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但他无法忘记风里来雨里去为生活挣扎的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