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时间都去哪儿了?——闰秒的前世今生(2)

1972年上海天文台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氢原子钟样机

1972年上海天文台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氢原子钟样机

原子时的优点是准确,缺点是过于准确。因为有了原子秒之后,一个平太阳日就不再是准确的86400秒了,而是有微小的偏差,这样的微小偏差反映了地球自转运动的不均匀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偏差会累积起来,因为长期来看,地球的自转速度是逐渐变慢的。更重要的事,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很多重要的工业部门是按照世界时——也就是按平太阳日——安排活动和日程的,换句话说,我们的生活依赖于不太准确的地球时钟,这个不准的时钟和准确的原子时发生了矛盾。

不过人们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类棘手问题了。众所周知,地球公转一圈(回归年)是365.2422天,不是整数,而历法只能按整天来安排,要么365天,要么366天,这样历法中一年的长度就和实际的“年”的长度发生了矛盾,然而我们可以让某些年为366天而其余年为365天,平均下来,一年的天数就比较接近地球公转周期了。例如,可以在四年中让某一年为366天,这样四年总天数为1461天,平均下来一年365.25日,与实际的回归年相差只有0.0078天。长度为366天的那个年我们通常称闰年,闰年增加的那一天,我们称之为闰日。现行的格里历通过复杂的置闰规则,在400年内安排97个闰年,使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长度已经非常接近了。

所以人们自然想到用闰秒来解决平太阳日与原子秒之间的矛盾,办法和历法中的闰年制度类似,通过让某一天的长度为86401秒或86399秒,最终使一平太阳日的平均长度接近86400原子秒,人为加减的的那一秒就是“闰秒”(leap secend)。1972年正式通过引入闰秒制度而使世界时和原子时达到时间的大和谐,这种由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的新计时系统叫做“协调世界时”,英文叫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本来可以缩写成CUT,但法国人不干,非要用法语缩写成TUC,最后本着协调精神,缩写成了UTC。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设置闰秒?

由于地球自转运动的不稳定性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无法像闰日制度一样设置规则的闰秒,只能根据地球自转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设置闰秒。首先要通过观测确定平太阳时,这个工作各个负责授时的天文台一直在做,它们的观测数据数据汇总起来,经过复杂的校正最后可以计算出世界时。

03

上图是近几十年不同年份的平太阳日的长度与86400秒的偏差图,来源于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偏差的变化是复杂的不可预测的。

当IERS通过计算发现世界时与原子时的偏差的累积值将要超过±1秒的时候,它会在每年的1月或7月发布通告,决定在当年的6月或12月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增加或减少1秒。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1月12日发布的“2015年闰秒公告”,今年的闰秒实施前后的时间标记为:

UTC时间:

2015 年6月30日,23时 59分 59秒

2015 年6月30日,23时 59分 60秒

2015 年7月 1日, 0时 0分 0秒

北京时间:

2015 年7月1日,7时 59分 59秒

2015 年7月1日,7时 59分 60秒

2015 年7月1日,8时 0分 0秒

其中的7时 59分 60秒就是闰秒。

闰秒制度的引入解决了世界时和原子时的协调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闰秒嵌入的偶然性对某些计时装置造成了麻烦,例如日本就报告其时间标记系统曾经崩溃了3次,而每次都是因为这个闰秒。所以一直有人呼吁在UTC中废除闰秒,但兹事体大,目前该问题还在热烈的讨论之中,预计2015年会作出决定。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