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不全是金融资本惹的祸(2)
时间:2014-11-21 作者:丁不二方舟 点击:次
大萧条的病因和所有经济危机一样,是有效需求出了问题。有效需求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借用“生活必需品”一词先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赤道地区生活的人,除了食品,其他商品甚至包括衣服和房子,都可以视为奢侈品。工业社会的特征之一是技术和资本紧密结合,通过技术创新,遴选发明成果,迅速商品化,不断催生和创造有效需求,扩充生活必需品的内容。 由于人类具有复杂的社会性,所以更加面向个体家庭的生活必需品,应该被纳入涵盖范围更大的社会必需品。社会必需品可以简单分为公共、军事、个体家庭三个部分,不同发展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前两者通常优先,后者才能跟随,然后出现轮番推进或者齐头并进的场景。这种顺序和关系在工业文明时代尤为明显,英国和法国是榜样,苏联的计划经济建设步骤,以及后来新中国的发展道路都是如此,美国也不例外。可是到1920年代,美国已经完成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公共建设,工厂、铁路、公路、航运、市政基础设施等等,能够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由于地缘安全的优势和奉行孤立政策,美国还无需将各种资源投向军事领域大搞扩张。 工业文明能够飞速发展得益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生产扩张不能得闲。不过从技术创新到发明成果的商品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时间跨度很漫长。个别项目及行业停滞对社会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出现大规模断档,工业社会将无法承受,必将引发动荡。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可以发现,作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美国在完成这些建设后,遇到了一个最前沿的问题:缺乏适合大规模生产与有效需求相符的新产品,导致在1920~30年间,技术发明和商品化之间出现了10年左右的脱节。这种脱节跌破了社会发展所能承受的临界点,结果就是金融资本无处可去,只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广阔空间里如无头的苍蝇乱撞,自娱自乐中制造泡沫,然后等待破灭。 尽管当时声称已经进入电气时代,但是民用家电产品乏善可陈。形成的强烈反差是公共领域和军事领域实现了工业化,而家庭工业化却严重滞后。1930年时,美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电网大范围覆盖美国普通家庭。不过即使是比较富有的家庭,也仅有电灯、电话、电扇等几样设备用电,其他产品多是手动机械提供动力,或用电池和汽油,最奢侈的算是私人小汽车。尽管收音机、留声机、电熨斗、电热水器、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电器已经在20世纪初期被陆续发明,另外还有小型照相机、煤气炉等,可是都没有能够及时做到大规模普及民用的商品化,很多尚处于技术雏形阶段。大萧条催生大转变,经过各方努力,技术进步和商业生产再次完美结合,以上商品在1930年代前后陆续进入美国普通家庭,增长迅猛,为经济复苏注入巨大电能。从此工业化的阳光真正覆盖全社会,电连起所有角落。相比于公共领域和军事领域,新技术发明如果普及至家庭和个人,不仅能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而且持续性较强。这才是解决经济危机、避免经济危机的长久之道。 1933年罗斯福任总统后,利用炉边谈话节目,向美国人民宣传其政策,进行政治公关,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30年代初,收音机大范围进入了普通人的家庭。
1960年9月26日,美国总统候选人肯尼迪和尼克松进行了历史上首次总统大选电视辩论。这是因为50年代,电视开始大范围进入普通人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