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与沉思
2014-11-14 本站原创 作者:黄何 点击:次
1:沉默 刚刚一朋友说应对社会保持沉默,好像沉默只是对社会产生的词汇。 沉默是金,古人有这样的训诫,司空见惯。若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怎么沉默?马丁路德金说,历史里怕的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德国闪击波兰,本可以避免的生灵涂炭,议会对希特勒的提议大多数保持沉默。由此二战开始。所以,保持沉默并不是美德。 人活着连自己想要说的话都没有说出口,那是失败的。不要以为乌鸦停在母猪身上就是窝里黑,一个在天空中飞,一个在地上跑,怎么归类?乌鸦可以说母猪黑,大不了都黑到底。所以,能及时提出你缺点的不一定是为你好,但一定能让你马上改变自己的错误与缺点。而沉默是一种纵容。 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 2:时间的影 重读阿兰·莱特曼的《爱因斯坦的梦》,他用抽象思维,空间,距离,物理学的宏大架构,以及文学的另类叙述方式,表现了那个物理学天才爱因斯坦在年轻时的一段经历。我从文字中看到了赫塔·米勒《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的剥离事实本身的现实主义的相似之处,也读出了若昂·罗萨《河的第三条岸》那种意境。好文章不在长短,我难以想象,阿兰·莱特曼是个物理学家,而若昂·罗萨则是个外交官。 我们国家能写这类文章的人不多,安妮宝贝有这种表述才华,但不够精深。冯唐有精辟之处的独道见解,但结构有些做作。王小波有这种率性,可惜他死了。 我要写出这类文章至少还得十五到二十年,这不但需要学识,视野,心灵的无杂念。还要不同小说的表达磨砺与处理方法,生活坎坷与苦难的重要经历。除非他们的思维头脑移植给我,那明天我就写。写海明威,写凡高。写我割掉耳朵,朝自己喉咙开一枪,让你读到泪流满面。 3:看不见的城市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借用马可波罗的旅行探险来叙述一种幻觉。他写到马可波罗向皇帝描述的城市都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但却触摸不到,看不见。虚构美好,却也是一种历史的参照。 卡尔维诺在美国哈佛大学讲述他的《千年文学备忘录》,轻灵,飘逸。还没讲完他就去世了。后来我很喜欢的另一位意大利作家安贝托·艾柯追随卡尔维诺的脚步来到哈佛演讲《进入森林》。 其实城市就是一座繁茂的森林,在远处,看不见。你想进入森林涉险一座看不见的城市,想要的样子永远都不会出现。我第一次来这座城市之前,我以为自己是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我到达深圳一个时期以后,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就被现实湮没的无踪影。 在城市中,很多人都不敢设想将来,得过且过,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梦想。只是现实是一堵高墙,社会的不良竞争,通货膨胀,收入分配不均,男女比例失调,层级差距歧视,内部结构不合理,政府部门的腐败。所以,不要把在城市生活的那些青年当作只是GDP的产物。比如,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在富士康上班,他们很少谈梦想,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梦想,没有希望。只是在现实面前,许多问题变得无能为力。 城市是看不见的,你看见的是高楼。在乡村你守着一亩三分地,能看见绿色,但你没有体验到城市的悲欢。世界总是矛盾的。云南昆明近期的暴力事件就是一种没有一亩三分地后又无法看到城市生活的绝望。这种事情迟早会来,或大或小。 城市,永远看不见。我想去荒野,那里也是一片渺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