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80后的人生,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房价”,对不少人来说是个沉重苦逼的话题,但又不得不闭口不谈,因为现实是要面对的。既然如此,在谈之前不如先看两条短笑话,权当苦中作乐。
 
          笑话一:记者在北京采访路人:如果你中了500万,打算怎么花?路人说:先把房贷还了。记者又问那剩下的呢?路人说:剩下的慢慢还。

          笑话二: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在北京郊区买套房子,收楼那天,我流着泪用颤抖的手掏出手机准备告诉家里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河北移动欢迎你”。
 
          这两条笑话都出自网络,是我最近看到的,觉得有点意思,有些讽刺。恰好都关于北京,无意黑哪座城市,编笑话的人有心罢了。同呼吸不共命运,空气没有特供,地域却有户籍之分,有房者月入三千不焦虑,无房者月入一万仍看不到扎下根来的希望,这就是不少北漂无立足之地之痛。而这两条笑话,或许就是两个苦逼的北漂自嘲的心声。

          今年五月,《人民日报》刊文称80后集体变“老”暮气沉沉,“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计划生育中出生、在改革开放中长大,时代的因素,让80后这一代人显得有些特殊。在70后的眼里,他们没理想、手高眼低、心理脆弱、独立生活能力差,却又很自傲,是“垮掉的一代”;在90后眼里,他们没激情、思想保守、不敢追求、做事畏畏缩缩,是“没个性的一代”。现今的90后大多仍在读书,而80后,年纪稍长的已过了而立之年,80末的大学毕业踏上了工作岗位。这么一代带着鲜明时代烙印的人,他们精神风貌是衡量社会活力的风向标,他们将从老一辈手中接过复兴的大任,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因此,80后的生活工作状态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确在情理之中。担忧80后“暮气沉沉”,这种缘自80后自身焦虑的“暮气”,也是社会的焦虑。
 
          为什么要焦虑?快快乐乐地活着不好么?做到“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生气”不可以吗?CPI指数高居不下就少消费,房价再高横竖买不起权当浮云,未来丈母娘非要豪车接她女儿迫不得已分手就是……对于一个得吃几个月咸菜才买得起一部土豪金iphone5的人来说,能看穿“浮云”做到这些,不仅了不起,而且还忒狠,居然连自己都欺骗。
 
          房价蹭蹭蹭往上爬,那种火箭般的速度感受不到?出租房隔壁的年轻女人跟他的男人抱怨说酱油又涨价了,隔音效果不好假装听不到?过节回家看到村里旧时的小伙伴孩子都能做十以上加减法了,捂住眼睛看不到?高企的物价、适龄时的嫁娶、工作上的待遇……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避,这具有相对绝对的普遍性,若论特殊性,则要看面对这些问题的个人心态。家庭背景、经济能力、 工作福利,这些都是影响个人心态的要素。在社会主流层面中异军突起的80后,绝大多数人面对现实问题的心态是焦虑的。而物价、就业等就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现实问题,无法避而不见。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了山东有一三口之家辞工休学,卖房卖车后买船旅行8个月游6个国家的经历,新闻讲述了他们如何抛弃世俗的观念勇于实现发自内心的梦想,以及践行梦想途中的艰难险阻和未来的旅行计划。作为读者,个人不认为这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它的内容仅仅满足了一点点读者的猎奇心理,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这样的举动说得上有些“荒唐”,但的确在真实世界中发生了。再从读者的角度来剖析这条“没价值”的新闻,首先,我最好奇的是他们人生规划而不是接下来的旅行计划,没有充裕的经济来源何以支撑他们将来环游世界的梦想?其次,记者没让读者获知新闻主人翁如何在开启下一段旅程前度过无房无车的日子,是不是只卖了几套房产中的一套?
 
          最近有一句话,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态度,颇受小青年们的传颂——“人生需要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足够了,不能把整段人生当做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有走前的精心计划才没有走后的后顾之忧。卖房卖车去旅游,打乱在正轨中运行的生活,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尤其是正在奋斗、在社会的洪流中艰难摆渡的80后,这样的做法有风险,难以接受,但从精神层面其敢于打破世俗观念的精神可以效仿。一个年轻人几年打拼仍凑不够首付,只能买到一个卫生间的面积,房价不硬着陆再拼二十年买整套房的希望仍然渺小,让他把那买卫生间的钱花作欧洲十国游,经历保证今生难忘,他肯定不愿意,因为除了房子,焦虑的问题还多着呢。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