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什么是华西村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老书记吴仁宝的去世,华西村再次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如何理解华西村的成功,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称其为共同富裕的典范,也有人称其名为集体、实为私有:有研究者统计后指出,吴仁宝4个儿子可支配的可用资金(可用资金被定义为扣除所得税后的净利润)占华西村资金总量的90.7%(据《北京青年报》2003年7月17日)。


华西村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据媒体报道,截至2012年末,华西集团未经审计的总资产超过358.7亿元,201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68亿余元。华西集团集农、工、商、贸为一体,拥有全资及控股公司104家。不过最为神奇的是,尽管华西村声名远播,但是它的知名产业却很少——大家知道它很富裕,但却不知道它是靠什么富裕。


在我看来,华西村最厉害的并不是它的产品,而在于其高超的融资渠道。在计划向市场转轨的当下中国,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融资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难题。为何华西村能够获得这么多的信贷支持?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华西村坚持走集体企业的政治正确满足使得它能够获得比一般企业更多的信贷支持。


为什么说低成本的融资很重要?华西村的业务范围很广,从纺织、钢铁、塑料到旅游、远洋、担保与投资,但是公众却很少知其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即便是上市公司华西股份,在其所处行业,表现也一般:在27家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中,主营业务收入居于第10。为何企业的竞争力一般,但是企业却能够越做越大?原因就在于低廉的融资成本。而华西村由于政治正确,有幸搭上了只有国有企业才能够分享的“信贷方舟”,使得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所谓信贷方舟——这是我的同事高利民和聂日明对当下中国企业融资模式的一种分析,它是指有能力获得信贷者(搭上方舟者)更容易变得富有、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能更多地分享现代化的红利;而无法获得信贷者(未搭上方舟者)难以分享现代化的红利,并且还要为搭上方舟者提供融资支持。


转型经济中,资本相对稀缺,资本回报率相对较高,另一方面资本名义价格又很低,其直接反应就是银行门前供不应求的“信贷配给”。名义成本低、回报率高的“信贷配给”在实际运行中,其获得的手段和渠道必然是非市场化。华西村坚定走集体经济,因此也获得了和国有企业相同的信贷待遇。这意味着企业经营只要不是太差,那么它就可以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华西村不仅仅获得了较为低廉的信贷成本,同时在土地资源上也是占尽便宜。2001年以来,华西村陆续兼并了周边20多个村庄。华西并村的目的当然不是如媒体所宣称的“共同富裕”,实质是为了获得更加低廉的土地成本。因为在当下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下,华西村如要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就必须占有国有的土地资源——而这是需要向政府购买的。但是通过并村的行动,那些村子的土地就自动成为华西村的资产,而且“发展集体经济”的名义使得它合法的使用集体土地,就像《土地管理法》第43条规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华西村能够持续获得资金的另一大法宝就是收入分配模式。他们通过“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的方式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凡村办企业的工人,每人每月只领取30%的工资,其余的70%存在企业作为流动资金,到年底一次性兑现。员工的奖金通常是工资的三倍,但并不发给职工,而作为股金投入企业,第二年开始按股分红。通过这种方式,华西企业把村民的财富据为己有,并美其名曰为“共同富裕”。更为致命的是,一旦村民离开村集体,那么此前的股份就与其无关,华西村就通过这个办法把村民的利益和企业仅仅捆绑在一起。


如果说信贷支持是华西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获得最早的政治红利,那么自2001年以来通过并村获得的土地资源和收入分配模式则是目前还在享用的政治红利。不过,华西村到底能走多远,作为一个企业,还是需要其核心竞争力——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不过从目前来看,华西村在这方面的竞争力还稍逊一筹,没有了老书记的华西村能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作品集傅蔚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