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即,一则市井新闻引起网民热议。新闻题为《双独夫妻争过年看谁妈“散家”》,大意是讲两个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去年在异乡成了家,但结婚还不到半年,却于最近火速离婚。离婚的原因是双方的老家一个在乌鲁木齐,一个在广东,但却因为过年回谁家的事儿产生了解决不了的分歧,最后只能翻脸离婚。
这又是一则普通外国人绝对无法搞明白,而只有中国人才能了悟其中酸楚的“本地新闻”。如果站在中国之外看,很难理解一对新婚夫妻居然会为了去谁的老家欢度新年假期而离婚。他们能有很多种选择:可以一起不回家就待在自己家;可以先去男家,再去女家,或者相反;也可以小夫妻谁家都不去而选择一个度假的第三地,总之,这都没什么大不了的,绝不至于离婚。即便有人因此离婚,也应是小概率事件。
但在中国的互联网上,这则新闻却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参加评论的有数千人之多。
事实上,摧毁这对小夫妻婚姻的,在表面上看是家庭琐事,但在琐事背后,却隐藏着几个全国都为之心系的社会大难题,大背景。
关于是否要过年回家,这不需要争议,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都是如此。但过年回谁家却是近年来产生的新问题。按照出嫁从夫的传统,妻子要在夫家度过除夕夜,过年后,丈夫再陪妻子回娘家,夫妻各得其所。但在改革后的数十年间,有两个因素却打破了旧有的传统,一是城市化的加剧和人口的自由流动使大批年轻人远离故乡就业,“走娘家”不再像以前一样方便;二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推广,使社会产生大量双独家庭,使原本以团圆为主的传统亲情杂入强烈的竞争性因素,双方父母都只一个娃,谁家该团圆,谁家该守空房?
按道理,现代快速的交通工具可以弥补一些遗憾,小夫妻可以乘高铁往返三家,多折腾一点而已,但在中国紧张的春运中,普通人求一票尚不得,更何况要搞定来回好几趟,再加上普遍较高的工作压力,普遍没有的带薪休假,种种因素叠加,双方恼怒暴走而离婚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增。
很显然,在这个剧烈变化的年代里,随着这对小夫妻家庭一起正在解体的,还有中国的传统,中国的传统社会,以及中国的传统生活。
夫妻家庭的解体当然是个悲剧,但传统社会的解决未必一定值得恐惧,因为在西方的城市化过程中,他们也曾经历并解决了类似的问题。只有一点--或许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无法评估,一亿双独家庭,以及与之伴随产生的一亿空巢老人家庭,这种家庭结构模式对社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如果有数据证明,就像那对小夫妻的结局一样,双独家庭先天更不稳定,那么就必须考虑,由独生子女、由双独家庭构成重要部分的社会其稳定性如何。事实上,如果说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年轻劳动力人口的缺乏和养老资源的短缺等问题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以及人口迁移来解决,那么独生子女对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却是很难修正的。
这不仅仅是指那种其乐融融,十几口人聚在一起过年的中国家庭传统的终结,也不仅指下一代对表哥、表姐、堂哥、堂弟这类词汇的陌生。它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未来中国人的群体国民性格,一代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等,甚至还包括中国的国防实力,目前,解放军中的“独生子女士兵”已占半数以上,“整个军队的独生子女率不低于70%,作战部队超过80%。”靠他们,有信心保卫钓鱼岛吗?
独生子女的一代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一代,无前例可借鉴,而这一代人又同时在经历着百年一遇的激烈社会变革与转型。随着这代人年龄的增长,所遇到的挑战会更多。而即便现在国家变更独生子女政策,很多既成事实与命运也已无法改变。
愿天下的小夫妻们都家庭无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