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新浪微博的改版反映出其向社交网站靠近的策略,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社交功能的改造。新浪微博推出的“密友”客户端集中体现出微博向手机社交领域开拓的企图,而微博自身则相应地提供了密友分组,两者互相配合,想要在微博原有功能的基础之上,将功能扩展到用户的强关系链中,进而找到更多盈利和维持用户黏性的途径。
密友不再是延续微博单向关注的形态,加为“密友”必须经过双方同时许可,从这一点看密友是叠加在新浪微博上的一个SNS产品。
然而针对密友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主要针对其对手机通讯录的读取,以及通过通讯录里的联系人信息,对应到其微博账号,进行好友推荐。这就难以避免地会让用户看到一些并不愿意知道的微博账号,或者自己的微博账号被推荐给了这些人,让用户感到自己的隐私被侵犯。
其实许多类Kik类的手机社交应用都对手机通讯录进行了读取,比如微信。根据CNNIC在2012年进行的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行为调查,针对手机社交应用通过读取手机通讯录来推荐好友的做法,约三分之一的手机社交网站用户表示自己无法接受这一行为,两成用户表示无所谓,更多的用户则表示需要在网站承诺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才能接受,显示出相当一部分用户并不完全抗拒读取手机通讯录的做法。然而,对于新浪微博来说,推出这一类应用却需要十分谨慎,其原因在于手机通信录和微博分属于不同的社交关系层面:
手机通讯录可以说是用户强关系最集中的体现,其中聚集了亲人、朋友、同事等多个圈子的联系人,用户在通讯录基础上进行的交流互动相对封闭。而微博则是公开的言论平台,具备极强的媒体属性,用户在微博上建立起的关系往往有选择性的集中于某些圈子,其交流沟通也是公共的、开放的。这一系列的情景决定了用户在这两个平台上进行的互动是具有各自特征的,其建立起的身份特征也与这些平台互相匹配。
如果新浪微博也要尝试通过读取手机通讯录来获取联系人列表,这意味着手机通讯录与微博账户的打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交情境的打通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密友所面对的问题,说明了作为一个公共平台的新浪微博,想要学习微信变成一个兼具社交功能的应用,是很难实现的。微信能够读取通讯录,其他社交网站或许也可以,但是微博则需要特别注意,因为一个已经被用户看作是公共平台的网站过分介入到私人生活中,会引发用户的反感。从这一点看,新浪需要仔细考虑转型社交网络的做法是否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