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故而无知新的1942(2)
时间:2012-12-05 作者:秋原 点击:次
中国人在心理寄托上有一种很经典的迷信:遇到大灾大难、迈不过去的沟沟坎坎,实在没辙了,就用“命”来作为解释一切因果的根源,不单是今生这条命,还要押上前生和来生。“这就是我命里注定”、“你命里必有此一劫”、“我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啊”、“我下辈子给您当牛做马”……类似这种话,我们听的已经足够多了,而《1942》又给我们讲了些关于“命”、“罪”和转生重生的东西。包括我们国人经常在无奈的时候骂老天爷的习惯,皆出于对“命”的迷信。而电影中值得张神棍去传播福音的那位“主”,不过是给老天爷披了一件洋马甲而已。 在面对诸如地震这种不知道“找谁说理去”的自然灾害面前,姑且还可以用“命”去做解释,而到了电影《1942》中,依然还抱着这么一种宿命观。在当今这个网民看腕子上戴的是什么款式的手表就能挖出一个贪官的时代,这已经是一种不很搭调的电影语言了。 这些问题,其实在这部电影完整的片名当中就可以看出几分端倪了——《温故1942》,主创人员只负责温故,而采取偷懒、或者基于其他的目的,把知新的过程留给观众们去琢磨了。 “离家已有一月整,挨冻受饿加上生病,梁东家本是富贵人,没想到死在路途中……谁让你心中无信念!该放下时就放下,上帝就在你身边”——张神棍的这首弥撒歌特别好,从戏里唱到了戏外。 后记:这几天一直听媒体报道关于《1942》票房的各种消息。在这里我必须要说一点:尽管我在本文理给《1942》挑了不少毛病,但是着个电影自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之后,我所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电影,他基本可以代表目前中过电影工业的最高实力和电影创作者的最高水准。着部电影的票房的略显不给力,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该片的问题,二是中国电影环境整体的问题——经过了以个长达10年的大片时代,中国电影在“唯票房论”的高速粗放成长阶段基本已经到头了,我们很可能将迎来一个相对短暂的调整期~ (本文原发于新京报,删改过多,故特意把原文补发至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