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名著 >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全文在线阅读) > 第十三章 隋唐之社会与宗教

隋唐社会之风尚

隋唐之世,以社会风尚论,也是一个转变的时期。前此士庶的等级是很严的。这时候,因为士族贪图财利,和庶族结婚、通谱的渐多,彼此的血统,渐相混淆,实际的区别,就不如以前的严重。不过终唐之世,门第好的人,在社会上,还是有相当的地位;还有人喜欢和他们结婚的;用人,有时也还参考他的门第;这个只好说是等级制度的惰力性。到五代之世,社会经过一次剧烈的变动,这种风气,就荡然无存了。当士庶等级森严之世,士族的位置,是生来就高的,用不着钻营奔竞。当时所注重的是乡评。乡评虽然辨不出真正的好坏,表面上的好坏,是有凭据的。所以当时的衣冠人物,不敢有十分偭规越矩的举动。等级之制既坏,就不然了。唐朝的士风,是最坏的。上书干谒等事,都不以为耻。应试的士子,也有蹇驴破帽,奔走于王公大人之门的。[1]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士子亦往往依附他们,替他们效力。这是激成宋朝人讲气节、重名誉的一个原因。

日常生活之间,风尚亦随时转变。饮茶在南北朝以前,是南人之习,到唐朝,就渐渐的通行全国了。[2]古代礼服,都是上衣下裳。只有燕居的深衣,把衣裳连结为一。魏晋以后,渐次把衬在里面的袍衫,用作外服,而便服则转尚裙襦[3]。还没有以袴褶[4]为外服的。到隋唐时,则袴褶又渐通行,而成为戒严时的礼服。胡人所着的靴,也渐以之代履了。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后来渐渐用床,也都是跪坐。到胡床通行后,才渐有垂脚而坐的。桌椅等物,也就渐次兴起了。这许多事情,看似无关紧要,却也是中外文化的和合。

唐代之农工商业

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全国的大多数,都是农民;所以农民生计的舒蹙,和国计民生关系最大。要农民生计宽裕,是要(一)地权平均;(二)谷物价格稳定;(三)还要海内太平,赋役轻简。在唐初颇是其时。租庸调的制度,到后来,渐渐的废坏了,在初行时候,总该比较完整的。这时候的地权,也该较为平均。调剂谷价的法子,自汉以来,是靠常平仓。当新谷登场时,由国家收买若干,以提高谷价。到明年青黄不接时,用平价卖出。这本是很好的法子。但是到后来,谷物的市场广了,而官家的资本甚微,就不能控制谷价。隋朝的长孙平,乃又创义仓[5]的法子。丰收之年,劝人民随意出谷,即在当社,立仓存贮。到凶荒之时,即以之充赈济。此法令人民自谋,并令人民自行管理,尤其尽善尽美。虽然后来有因管理不善,移之于县,以致全失初意的;日久懈怠,也未必全国都能举办;然而既有这个法子,以后总有一部分能照办的地方。这于农民生计,也大有裨益。再加以唐初海内太平,兵革不作;对外的战争,也不甚影响到国内;人民自然要富庶安乐了。但是太平渐久,则资本的蓄积渐多,人民总有遭遇不幸的。况且生计渐见宽余,则生活程度,也随之而提高。一遇水旱凶荒,就不免要流离失所。而并兼的现象,就要随之而起。到玄宗开元时,已经很厉害了。

农工两业的智识技能,颇有从外国输入的。譬如制蔗糖的法子,就是唐太宗时取之于北印度。[6]又如琉璃一物,中国人本不会制造。北魏太武帝时,有大月氏人到中国来,说是会造的。乃令其采矿山中,试行制造。一时所造颇多,成绩也很良好。[7]后来不知怎样,其法又失传了。隋时曾在广州招致西域人,想设法制造,没有成功。然而制瓷之术,却因此而大有进步。唐代昌南镇的瓷器,就是后世景德镇的瓷器的根源。[8]

商业,也是很兴盛的。全国可通的水路,都是运输所资,即陆路亦极活跃。只要看唐人诗中“估客”“估帆”等字样,也可见得其兴盛的情形。对外:隋时已设有互市监,这是管理西北陆路的贸易的。唐朝又在广州设立市舶司,以管理海路的互市。因为商业资本的盛大,而当时所用的货币是铜钱,不足则参用布帛,运输既苦不便;就是计其总额,怕亦不足供流通之用。于是汇兑的法子开始发现。这便是唐人所谓飞钱。把钱交给公家的机关或富豪,托其汇划,商人便可轻装前行。这也可见得当时商业的发达。

唐代佛教之发达,辟佛的议论,是盛于唐朝的。唐朝的韩愈,做了一篇《原道》。对于道佛两家,都深加诋斥。这一篇文字,最为后来辟佛的人所称诵。天下事,看反对方面气焰之盛,便知道其本身是一个权威。所以我们看唐宋时代辟佛的议论之多,便知其时的佛教,正在兴盛。佛教是有大小乘之分的,唐时所盛行的是大乘。大小乘的区别,是小乘还有畏怖生死之念,不离乎缘觉、声闻的境界。[9]大乘则说非行“菩萨行”,不能成佛的。所谓菩萨,便是处处以利他为念的;和我们寻常人念念以自己为本位的,恰好相反。至其对于佛的观念:则小乘所崇拜的,就是释迦牟尼其人。大乘则说佛有三身:释迦牟尼这个人,是佛的报身。[10]从生物学上说,他是同我们一样的。至于和自然法无丝毫不合;我们所做的事,而合乎自然法,他就会保护我们,给我们福利;不合乎自然法,他就会惩戒我们,给我们祸灾;这个是佛的法身,实在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人,而只是自然法的写象。至于笃信佛教的人,有一种特异的感觉,如临终时见佛来接引之类,则是我们的意念所造成,所以谓之应身。名为佛,还只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大乘的说法,是没有迷信的意味的。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