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戴着镣铐的谢幕演出:I love闪点悖论first【闪电侠观后感】(2)

  而且这样的改动直接导致结尾的处理充满了不够make sense的尴尬。

  《闪点悖论》的结局是闪点世界随着原子队长的自爆直接被毁灭,这个多元宇宙就此消失,因此此时巴里的再次破音障首先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其次为这个动作本身增添了宿命感。

  现如今《闪电侠》中依然是将闪点宇宙设定为一个独立的平行宇宙,而非一条暂时误入歧途的时间线,那么闪电侠最终没有解决该宇宙现存的任何危机,让佐德因为自己而统治了这个宇宙的地球,结果自己还在危急关头跑路,这是否是一个超级英雄应该在一部电影的结尾完成的事情?

  尤其是《闪电侠》特意将主宇宙巴里的超能力恢复时间点从刚刚进入闪电世界改到了最终决战开战前,让人误以为双闪会在第三幕和佐德产生一场精彩的较量,结果一个能让人留下印象的动作场面没拍出不说,连“主角击败反派”这么基础的任务都没完成。

  因为毕竟佐德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人超人的反派,为了不吃书也不能安排闪电侠击败他,那话又说回来最初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其他英雄的反派来闪电侠的担任电影客串关底BOSS呢?多重拧巴问题的驱使下,《闪电侠》拍出了我认为可以排进影史倒三的超级英雄大决战。

  决战中另两位——基顿蝙和萨沙超的表现就更无味了,两个在被宣布初期就已经被一众质疑和嘲讽淹没的角色,在银幕中果然也没有展现任何亮眼的表现。

  基顿蝙最大的两个特点“年龄长”和“复古风”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没有为这个角色在这两个和当下超级英雄风格最割裂的特质做任何深化内化的设计。包括片中基顿蝙展示出的癫狂和神隐在剧情推进后也放弃做进一步的说明,两个独属于闪点宇宙蝙蝠侠的特质也没有在基顿后续的戏份中做贯彻。唯二亮眼的表现是基顿蝙对战氪星士兵时的DC版“I can do this all day”和临死前与巴里的对话都致敬了《闪点悖论》中老太爷的形象与台词。

  萨沙的女超人就更酱油一些,还没来得及和她建立任何情感共鸣就已经开始被安导当成炮灰反复去世了,卡维尔当年被佐德”滴血认亲“一次大家都会觉得心疼,萨沙超死去活来这么多次有任何人有内心波澜起伏吗?

  当然客观的讲这部分的缺憾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华纳和大量扎克时期的演员闹掰,很多角色要么事业重心已经不再在DC宇宙,要么彻底和华纳割席,这使得这部需要集大成的《闪电侠》在推进初期安排登场角色的时候就面临了巨大困难。

  但我实在不想因此为这部电影质量的低下开脱,尤其是范迪塞尔如今都和强森握手言和,在娱乐圈真的有那么难处理的人情世故吗?说白了还是华纳一方面不舍得钱,一方面低不下头,而一个大厂如果始终以这样的姿态对待商业伙伴和项目,它对待观众的态度也会是同样的,既愚昧又傲慢(相信关注DC和HBOmax的人早就感受到了),那我又何必为它网开一面?

  再来谈这部片子“增”的部分。

  首先是最重要的“三闪同框”,这个改动归根结底也是因为相较于原作在反派设置上的“减”,原版在闪点宇宙的危机之外还有逆闪电作为大反派出场,也才诞生出老太爷爆头疾速者的名场面。

  而我认为这个改动相比原版是进步的,为影片增色了不少。

  首先原版设置反派逆闪电本身就有很大程度上多此一举之嫌,因为深究闪点的故事核心,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车困境,而电车困境就是本我和超我在价值认知中的差异产生的对抗,在这个故事框架下是不需要一个代表第三方外力的反派来搅局的。因此《闪电侠》从影片第二幕开始双闪同框到结局三闪同框,强调的就是这个故事最本质最核心的矛盾,在母爱中成长的巴里因为恐惧失去和自幼丧母与破碎和解的巴里之间的对抗。

  看似是在做加法,实则是把故事的内核拆解地更简明清晰了。

  尤其是真人版为这重自我对抗做了两个精巧的设计,加强了这层表达的可信度,也让人更加为之触动。

  首先是18岁的巴里并不是在主宇宙巴里穿越回来的第一时间就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和母亲的死有关,他并不知道在此之前他面前的这个自己是在没有母亲的情况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直到蝙蝠洞中巴里向基顿吐露真心,18岁的巴里不小心偷听到才知道真相。

  而这之后的第三幕大战看似所有人物还是在按照自己的轨迹完成任务,实际上18岁的巴里在此时表现的是更激进,更渴望胜利,更急于求成的,因为他知道如果此战不能阻止佐德,他的生活、与他并肩作战的另一个自己的生活中都要再次失去母亲。



作品集闪电侠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