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12)
时间:2012-10-10 作者:倪匡 点击:次
我当然注意到了,那是整篇小说中最岂有此理的一段,又是很长,有相当多心理描写,用的全是同一个代名词“他”。 而且全段文字晦涩之至,简直不知所云,我费了好大的劲,才算看完,要不是为了研究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一定会把它跳过去不看。 这段文字并不长,我可以全文引述出来——大家看的时候,真的要小心一些,不然,就不容易看得懂,若是觉得不好看,也大可以跳过去,虽然后来真相渐白,才知道那一段晦涩文意的文字,大有讲究,到那时再来看,才会有恍然大悟之感。 ※ ※ ※他不知道自己伏在地上已有多久了,从那一阵枪声之后,一切全是死寂,他甚至以为自己已进了地狱。 一动也不动,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死人,才能把敌人瞒过去,他和他都曾一再告戒过,一个人暴露了,就等于全体暴露。 可是天晓得,他在心中自己问自己:所谓“全体”,究竟还有多少人?很可能只有他一个人了。其余的,都由假死尸变成真尸体了。 偷袭的计划是他提出来的,他同意的,这是一个好计划,即使“全体”只剩下他一个人,也还是可以将自己这方面制造一个相当有利的进攻机会。 这个敢死任务,十一个人若是还未开始行动,就只剩下他一个,那未免大壮烈了。他想起刚才,至少有七八颗子弹,就在他的旁边,滋溜滋溜响着,带起炽热的魔火,钻进了土地之中。 (种籽播进了土地中,什么种籽,就会长出什么植物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机枪子弹看来象是那样欢呼着钻进了土地之中,会长出什么东西来?死亡仇恨?) 那些子弹,任何一枚,都可以使他的生命结束,但是奇迹似地,他非但没有死,而且没有受伤。四个沉甸档的炸药包,还压在身下,他十分难以想象,四包炸药若是一起爆炸,他的身子会剩下多少? (根据“物质不减定律”,他的身子应该不会少了什么,问题是,会变成什么。) 他的耳际,又响起了他和他的声音,他和他的声音,能使他的心神宁静,即使在如今这种境地之中,也有同样的作用,但同样也能令他心乱如麻。 他和他交替地说:“炸药包必须压在身体下,用身体掩护,就算身体中了枪,甚至穿过了身体,也不致于引起爆炸——只要有一个爆炸,敌军就会立即察觉我们的偷袭计划。” 好像没有爆炸,每个人,不管是死是活,至少没有使任务根本不能执行。 他一直睁着眼,在他的眼前,不知有一只什么甲虫,慢慢爬过,甲虫象是爬在他的心上,那种爬搔,今得他心头空空荡荡,想找点地方靠一靠,可是靠向什么所在呢?靠向他?还是靠向他? 他在这时,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伏在旷地上的,应该是他,或者是他,不应该是他,当然也可以是他,他是想到了他会牺牲而替代他的,还是想到了他会牺牲而替代他?他自己也不知道,真的不知道,他真的不知道,连他和他和他之间许许多多的事,究竟如何会发生,他也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他知道的只是,发生的,全发生了。 刚才,子弹呼啸的时候,他一点也没有恐惧,当他了解到死亡或者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时候,他非但不会恐惧死亡,而且还会下意识地欢迎死亡。 他心绪又乱了起来,僵伏了那么久,他感到死亡象是渐渐地侵入了他的身子,那是种怪异的感觉,究竟什么样的感觉?他连自己的感觉都说不上来,别说他和他的感觉了。 就在这时候,他看到了在他身边的一个“死人”眨了一眼。 最怪的就是这一段,是不是可以用“不知所云”来形容?接下来,就写那个“他”发现,敢死队的十一个人都没有死,写他们在黑暗之中,用胸腹肌肉的运动,慢慢向前移动。 那一章的一开始,就写明甘铁生站在高地之上——这本来不是很好的小说写法,会减少悬疑和紧张,因为结果早已知道了。 可是,真会写小说的人,却也会故意如此,先把结果写出来,再写经过,照样可以令读者看得如痴如醉,这才更见作者的功力。 有很多好的历史小说,结果就是早已知道了的,如荆转刺秦王,不成杀,谁都知道。可是好的以刺秦为题材的小说,还是可以看得人冷汗直冒。 接下来的偷袭行动,只约略表过就算。白素要我加以注意的,就是这一段。 我那时,在再看了一遍之后,心中咕噜了一句粗话。白素道:“这一段中,写了三个‘他’。 我立时道:“第一个‘他’,是敢死队长,也就是我们假设的参谋长。” 白素接着说:“第二个和第三个‘他’,是甘铁生和方铁生。” 我点头:“毫无疑问是,小说中写着:计划是他提出来,他同意执行的,参照前文,方铁生和甘铁生在讨论时,参谋长自然在一旁。 白素微抬起了头:“从这一段来看,他#####这三个‘他’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闷哼一声:“他们是袍泽——军人和军人之间的专称,出典很古,诗经。” 白素皱着眉,半晌不说话,才低叹了一声:事实情形的复杂,可能远在我们的想像之上。“ 我用力挥了一下手:“我看我们象某些‘红学专家’一样,太钻牛角尖了,这是一部小说,我们却把它当作事实一样来研究。” 白素固执地摇头:“我觉得这里所写的一切,全是事实,至少,人际关系,各大小战役等等,全是根据事实写下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