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话笔记 EP6-EP10(3)
2023-05-01 网友提供 作者:question.. 点击:次
一、四位传奇性欧洲电影大师—开辟了拍摄个人化电影的蹊径(一)英格玛·伯格曼
电影就像剧场。触碰与死亡(touch and death)是伯格曼作品的两大主题,很多电影带有自传色彩。伯格曼认为脸是象征,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银幕上。伯格曼拍摄了几十年的人脸,看见其中的痛苦、丑陋,某些瑞典的特性,总体的人生,寂寞、死亡和绝望。 不良少女莫妮卡 (1953)7.91953 / 瑞典 / 剧情 爱情 / 英格玛·伯格曼 / 哈里特·安德森 拉斯·埃克伯格↑伯格曼早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是当时最挑逗感官的作品;让角色直视镜头,其拍摄的创新启发了戈达尔和新浪潮的同僚。 第七封印 (1957)8.51957 / 瑞典 / 剧情 奇幻 / 英格玛·伯格曼 /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本特·埃切罗特↑伯格曼最为人熟知的50年代作品,展现了他思想的演进(质问上帝)。 冬日之光 (1963)8.31963 / 瑞典 / 剧情 / 英格玛·伯格曼 /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马克斯·冯·叙多夫↑伯格曼为上帝已死下定论;伯格曼的忏悔表现了自己没有善待妻子的愧疚感与人们之间的相互羞辱。 假面 (1966)8.81966 / 瑞典 / 剧情 惊悚 / 英格玛·伯格曼 / 毕比·安德松 丽芙·乌曼↑电影在伯格曼手中成为有自我意识的媒介,就像现代艺术家赋予绘画自我意识;影片快结束时似乎解体了,像“释放”了一连串被压抑的影像,仿佛潜意识影像戳破了电影长久以来显现的平滑意识表面——电影不是在说故事,电影本身就是故事。 (二)罗伯特·布列松把人生看成一座必须逃脱的监牢,极简主义大师。认为创作不是增加而是精简,将电影中任何具有表达性的东西都去除了。如同小津,他的作品不表达内心混乱或激动,完全拒绝虚饰、大片厂、华丽的派头和无意义的小道具。他的作品都在讨论通往上帝的道路,电影对他而言是获得恩典的途径。 扒手 (1959)8.31959 / 法国 / 剧情 犯罪 / 罗伯特·布列松 / 马丁·拉萨尔 玛莉卡·格林↑极简主义,影像极为朴素且不讨喜,扒手像驴子一样毫无表情,构图毫无特色。 驴子巴特萨 (1966)8.41966 / 法国 瑞典 / 剧情 / 罗伯特·布列松 /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Walter Green↑特写拍摄毛驴,构图简单;剔除了表面事物,剔除了电影60年代的浮夸。 很多导演受布列松影响,如《出租车司机》效仿《扒手》让主角出现在每个镜头中(单管镜作品),印度的马尼·考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琳恩·拉姆塞的《捕鼠者》。 (三)雅克·塔蒂电影是场景与事件的精致拼图。像小津和布列松一样,塔蒂不喜欢故事性太强,他偏好小事件、小细节。他发现现代化来临带来的冲突非常有趣,他让电影嘲笑现代化,拍摄手法严苛,不用特写,展现社会全貌。 我的舅舅 (1958)8.61958 / 意大利 法国 / 喜剧 / 雅克·塔蒂 / 让·皮埃尔·佐拉 Adrienne Servantie↑ 阐述了他和于洛对现代生活的观感;在温暖的阳光下拍摄旧世界,用平光拍摄现代建筑,表现现代化的虚假。 (四)费德里科·费里尼电影世界是马戏团。奇想混合记忆再混合想象的对话,影响了大卫·柯南伯格、马丁·斯科塞斯、库斯图里卡、大卫·林奇、伍迪·艾伦等导演。 卡比利亚之夜 (1957)9.11957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 费德里科·费里尼 / 朱丽叶塔·马西纳 弗朗索瓦·佩里埃↑ 后半段情感大量宣泄;整部电影不断超越自我,变换风格。 八部半 (1963)8.61963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 费德里科·费里尼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克劳迪娅·卡汀娜↑带有自传色彩;很多场景是没有脚本的即兴创作。 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知识分子色彩越来越浓厚,这些导演在创作前就是资深影迷。不过,新浪潮也并不是每件事情都有革命性,从他们对老片的喜爱和对女性的传统观点可以看出新浪潮是很接近古典的。 (一)阿涅斯·瓦尔达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1962)8.71962 / 法国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音乐 / 阿涅斯·瓦尔达 / 科琳娜·马尔尚 安托万·布尔塞耶↑充分体现了新浪潮精神,在现代城市中的漂流感;瓦尔达捕捉到思绪的流动和它的无法预知,将思绪放入电影中。 (二)阿伦·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1961)8.31961 / 法国 意大利 / 剧情 爱情 悬疑 / 阿伦·雷乃 / 德菲因·塞里格 乔治·阿尔贝塔齐↑ 质疑真实性,导演刻意让人质疑构建电影的要素——故事、连续性、记忆和真相,之前没有电影讨论过不确定性。 (三)弗朗索瓦·特吕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