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散文 >

泥河湾(3)



    研究泥河湾倏忽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这是从一批西方人开始的。1921年法国神父桑志华向传教士发出呼吁,号召人们搜集古生物化石标本,在阴山脚下的张家口传教的天主教牧师文森特当即应允,并提供了泥河湾出产古生物化石的信息。8月我到达泥河湾村时,在信仰天主教的泥河湾人建造的辉煌的教堂里,应该说依然回响着文森特当年留在这里的声音。

    1924年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走进了泥河湾,他惊讶地发现泥河湾广阔的河湖相沉积物散发着人类故乡的信息,无法遏止的激情使他第一个向人类发出了“泥河湾层”的地质呼声。此后的十几年里,巴尔博、桑志华、德日进、皮韦托、步日耶,这些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的科学家先后走进了泥河湾,他们渴望找到证据来说明三四百万年前濒于灭绝的三趾马经常来喝泥河湾湖水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人类。后来他们几乎是俯拾即是地获得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他们从化石里发现了人工作用的痕迹。于是,他们相信泥河湾一带在地球第四纪时就有了直立行走的人类。

    1948年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开始建议把泥河湾地层与欧洲维拉弗朗期地层进行对比,从而作为华北第四纪初期标准地层之一。于是,“泥河湾层”便成为世界考古界的专用名词。1957年,曾发现了北京“周口店人”的贾兰坡等中国考古专家开始向人们提示:到泥河湾的地层里去寻找比北京人更早的人类吧。

    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近二十年里,中国的盖培、卫奇、贾兰坡、汤英俊、尤玉柱、李毅、谢飞、孟浩、成胜泉等数十位考古、地质专家在古大同湖和泥河湾跋山涉水,走峡谷、钻山洞,不辞万苦地寻找着最早制造工具的人群。所有的寻找都充满了传奇,所有的收获都近乎神谕。科学在远古与现实的艰难穿梭中,向我们提供了一个通向人类之初的神秘的幽径——许家窑、小长梁、东谷坨、虎头梁、郝家台、青瓷窑、杨家沟……这些千百年来定居在桑干河两岸的默然而贫寂的小山村,作为旧石器文化遗址,突然一起开始不间断地向现代人讲述着第四纪人——我们远古祖先的故事,我们从这些故事里发现人类的起源和生命不竭的前行。

    5

    泥河湾村的玉米没有抽穗,叶子也被一场冰雹打得披头散发。我随成胜泉一行来到了泥河湾古文化遗址。

    成胜泉说,在泥河湾遗址已发掘出上万件第四纪时期人类使用过的石器,数千件哺乳动物化石,以及针叶树种、阔叶树种和草本植物的孢粉带。当我凝望着眼前厚达百米、数百米的一层叠一层的灰黄、黄绿、灰白、灰蓝、棕红色的黏土、泥沙、砾石时,我就有一种震撼:人与大自然的故事居然在这里被挤压了几百万年!眼前的地层犹如一本千古文献,记录着远古祖先蹒跚的脚印。我们曾经为寻找人类的故乡在地球上走来走去,而故乡离我们居然如此天涯咫尺!

    “你往西南那个台地看,那里叫大田洼,那个平台的高度就是数百万年前大同湖底的高度;你再往东南方向看,那边是石匣里峡谷,数万年前,大同湖从那里消失了……”成胜泉说。成胜泉在阳原盆地发掘了二十年,奔走了数万里,吃了很多苦。我敬重他对人类故乡探视的执着与忠诚。

    望着秋日茫茫的阳原盆地,我们分享着考古学家们穿越时间与空间看到的那片神秘的古湖风景——

    一千多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结束了地球上的准平原时期,巨峰大山从地球上隆起,山间断陷盆地——大同盆地在那个时期形成,盆地南边的恒山与北边的阴山也在那个时期隆起。然而,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使盆地形成了一片茫茫无涯的古海虽还未考证,但二三百万年以前,大同盆地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湖海已无可争议。湖海边的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雪松、云杉、古柏一望无际,阔叶的桦、柳、榆、栎随着气候变迁交替性地出现繁盛;森林的间隙和辽阔的山地绿草如茵。这个时候,大同湖已经是个很热闹的世界了。湖边生活着三十多种哺乳动物,其中有第三纪(延续约七千五百万年)残留下来的长鼻三趾马和蹄兔;有第四纪的(延续约四百万年至今)野牛、三门马、纳玛象、板齿犀;有鼢鼠、直隶狼、中国鬣狗;有泥河湾剑齿虎、野猪、转角羚羊……湖海里生活着泥河湾多刺鱼和鲤鱼,湖海的浅水域栖息着大量的丽蚌、蚬、螺等软体动物。气候虽逐渐由热变凉,但总体呈温暖型。直到夏商时代,大同盆地气候依然如同今天我国广东、海南地区。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