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名著 >

温病条辨·下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5)

  二十八、热入血室,医与两清气血,邪去其半,脉数,余邪不解者,护阳和阴汤主之。

  此系承上条而言之也。大凡体质素虚之人,驱邪及半,必兼护养元气,仍佐清邪,故以参、甘护元阳,而以白芍、麦冬、生地,和阴清邪也。

  护阳和阴汤方(甘凉甘温复法,偏于甘凉,即复脉汤法也)

  白芍(五钱)炙甘草(二钱)人参(二钱)麦冬(连心炒,二钱)干地黄(炒,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二十九、热入血室,邪去八、九,右脉虚数,暮微寒热者,加减复脉汤,仍用参主之。

  此热入血室之邪少虚多。亦以复脉为主法。脉右虚数,是邪不独在血分,故仍用参以补气。暮微寒热,不可认作邪实,乃气血俱虚,营卫不和之故。

  加减复脉汤仍用参方

  即于前复脉汤内,加人参三钱。

  三十、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舌萎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瘀热在里也,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

  前条十数日不解用玉女煎者,以气分之邪尚多,故用气血两解,此条以脉左沉,不与右之长同,而神气忽乱,定其为蓄血,故以逐血分瘀热为急务也。

  加减桃仁承气汤方(苦辛走络法)

  大黄(制,三钱)桃仁(炒,三钱)细生地(六钱)丹皮(四钱)泽兰(二钱)人中白(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候六时,得下黑血,下后神清渴减,止后服。不知,渐进。

  按邵新甫云∶考热入血室,《金匮》有五法∶第一条主小柴胡,因寒热而用,虽经水适断,急提少阳之邪,勿令下陷为最。第二条伤寒发热,经水适来,已现昼明夜剧,谵语见鬼,恐人认阳明实证,故有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之戒。第三条中风寒热,经水适来,七、八日脉迟身凉,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显无表证,全露热入血室之候,自当急刺期门,使人知针力比药力尤捷。第四条阳明病下血谵语,但头汗出,亦为热入血室,亦刺期门,汗出而愈。第五条明其一证而有别因为害,如痰潮上脘,昏冒不知,当先化其痰,后除其热。仲景教人当知变通,故不厌推展其义,乃今人一遇是证,不辨热入之轻重,血室之盈亏,遽与小柴胡汤,贻害必多。要之热甚而血瘀者,与桃仁承气及山甲、归尾之属;血舍空而热者用犀角地黄汤,加丹参、木通之属;表邪未尽而表证仍兼者,不妨借温通为使;血结胸,有桂枝红花汤,参入海蛤、桃仁之治;昏狂甚,进牛黄膏,调入清气化结之煎。再观叶案中有两解气血燔蒸之玉女煎法;热甚阴伤,有育阴养气之复脉法;又有护阴涤热之缓攻法。先圣后贤,其治条分缕析,学人审证定方,慎毋拘乎柴胡一法也。

  三十一、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者,半夏汤主之。

  此中焦阳气素虚之人,偶感温病,医以辛凉甘寒,或苦寒清温热,不知十衰七、八之戒,用药过剂,以致中焦反停寒饮,令胃不和,故不寐也。《素问》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饮以半夏汤,覆杯则寐。

  盖阳气下交于阴则寐,胃居中焦,为阳气下交之道路,中寒饮聚,致命阳气欲下交而无路可循,故不寐也。半夏逐痰饮而和胃,秫米秉燥金之气而成。故能补阳明燥气之不及而渗其饮,饮退则胃和,寐可立至,故曰覆杯则寐也。

  半夏汤(辛甘淡法)

  半夏(制,八钱)秫米(二两,即俗所谓高粮是也,古人谓之稷,今或名为芦稷,如南方难得,则以薏仁代之。)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三十二、饮退则寐,舌滑,食不进者,半夏桂枝汤主之。

  此以胃腑虽和,营卫不和,阳未卒复,故以前半夏汤合桂枝汤,调其营卫,和其中阳,自能食也。

  半夏桂枝汤方(辛温甘淡法)

  半夏(六钱)秫米(一两)白芍(六钱)桂枝(四钱,虽云桂枝汤,却用小建中汤法。桂枝少于白芍者,表里异治也)炙甘草(一钱)生姜(三钱)大枣(去核,二枚)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三十三、温病解后,脉迟,身凉如水,冷汗自出者,桂枝汤主之。

  此亦阳气素虚之体质,热邪甫退,即露阳虚。故以桂枝汤复其阳也。

  桂枝汤方(见上焦篇。但此处用桂枝,分量与芍药等,不必多于芍药也;亦不必啜粥再令汗出,即仲景以桂枝汤小和之法是也)

  三十四、温病愈后,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脉迟而弦,不食者,小建中汤主之。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