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下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4)
时间:2023-04-21 作者:扁鹊 点击:次
桃仁承气汤方(苦辛咸寒法) 大黄(五钱)芒硝(二钱)桃仁(三钱)当归(三钱)芍药(三钱)丹皮(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服,不知再服。 抵当汤方(飞走攻络苦咸法) 大黄(五钱)虻虫(炙干为末,二十枚)桃仁(五钱)水蛭(炙干为末,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服,不知再服。 二十二、温病脉,法当数,今反不数而濡小者,热撤里虚也。里虚下利稀水,或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温病之脉本数,因用清热药撤其热,热撤里虚,脉见濡小,下焦空虚则寒,即不下利,亦当温补,况又下利稀水脓血乎!故用少阴自利,关闸不藏,堵截阳明法。 桃花汤方(甘温兼涩法) 赤石脂(一两,半整用煎,半为细末调)炮姜(五钱)白粳米(二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入石脂末一钱五分,分三次服。若一服愈,余勿服。虚甚者加人参。 二十三、温病七、八日以后,脉虚数,舌绛苔少,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身虽热者,桃花粥主之。 上条以脉不数而濡小,下利稀水,定其为虚寒而用温涩。此条脉虽数而日下数十行,至于完谷不化,其里邪已为泄泻下行殆尽。完谷不化,脾阳下陷,火灭之象;脉虽数而虚,苔化而少,身虽余热未退,亦虚热也,纯系关闸不藏见证,补之稍缓则脱。故改桃花汤为粥,取其逗留中焦之意,此条认定完谷不化四字要紧。 桃花粥方(甘温兼涩法) 人参(三钱)炙甘草(三钱)赤石脂(六钱,细末)白粳米(二合) 水十杯,先煮参、草得六杯,去渣,再入粳米煮得三杯,纳石脂末三钱,顿服之。利不止,再服第二杯,如上法;利止停后服。或先因过用寒凉,脉不数,身不热者,加干姜三钱。 邪热不杀谷,亦有完谷一证,不可不慎,当于脉之虚实,并兼现之证辨之。 二十四、温病少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此《伤寒论》原文。按温病热入少阴,逼液下走,自利咽痛,亦复不少,故采录于此。柯氏云∶少阴下利,下焦虚矣。少阴脉循喉咙,其支者出络心,注胸中,咽痛胸满心烦者,肾火不藏,循经而上走于阳分也;阳并于上,阴并于下,火不下交于肾,水不上承于心,此未济之象。猪为水畜而津液在肤,用其肤以除上浮之虚火,佐白蜜、白粉之甘,泻心润肺而和脾,滋化源,培母气,水升火降,上热自除,而下利自止矣。 猪肤汤方(甘润法) 猪肤(一斤,用白皮从内刮去肥,令如纸薄)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米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 二十五、温病少阴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 柯氏云∶但咽痛而无下利胸满心烦等证,但甘以缓之足矣。不瘥者,配以桔梗,辛以散之也。 其热微,故用此轻剂耳。 甘草汤方(甘缓法)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温再服。 桔梗汤方(苦辛甘升提法) 甘草(二两)桔梗(二两) 法同前。 二十六、温病入少阴,呕而咽中伤,生疮不能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王氏晋三云∶苦酒汤治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而咽生疮声不出者。疮者,疳也。半夏之辛滑,佐以鸡子清之甘润,有利窍通声之功,无燥津涸液之虑;然半夏之功能,全赖苦酒,摄入阴分,劫涎敛疮,即阴火沸腾,亦可因苦酒而降矣,故以为名。 苦酒汤方(酸甘微辛法) 半夏(制,二钱)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鸡子壳中) 上二味,纳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二十七、妇女温病,经水适来,脉数耳聋,干呕烦渴,辛凉退热,兼清血分,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者,竹叶玉女煎主之。 此与两感证同法。辛凉解肌,兼清血分者,所以补上中焦之未备;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外热未除,里热又急,故以玉女煎加竹叶,两清表里之热。 竹叶玉女煎方(辛凉合甘寒微苦法) 生石膏(六钱)干地黄(四钱)麦冬(四钱)知母(二钱)牛膝(二钱)竹叶(三钱) 水八杯,先煮石膏、地黄得五杯,再入余四味,煮成二杯,先服一杯,候六时复之,病解停后服,不解再服(上焦用玉女煎去牛膝者,以牛膝为下焦药,不得引邪深入也。兹在下焦,故仍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