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五十八 志第十(11)
时间:2023-04-13 作者:宋濂 点击:次
河东,(下。府治所。)万泉,(下。)猗氏,(下。)荣河,(下。)金隶荣州,元初废荣州,复为荣河县。)临晋,(下。)河津。(下。)
州九
绛州,(中。)唐初为绛郡,又改绛州。宋置防御。金改晋安府。元初为绛州行元帅府,河、解二州诸县皆隶焉。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领七县:
正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录事司入焉。)太平,(中。)曲沃,(下。)翼城,(下。金为翼州,元初复为翼城县,隶绛州。)稷山,(下。)绛县,(下。至元二年,省垣曲县入焉。十六年,复立垣曲县,绛县如故。)垣曲。(下。)
潞州,(下。)唐初为潞州,后改上党郡,又仍为潞州。宋改隆德军。金复为潞州。元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复为潞州,隶平阳路。至元三年,以涉县割入真定府,以录事司并入上党县。领七县:
上党,(下。)壸关,(下。)长子,(下。)潞城,(下。)屯留,(下。至元三年,省入襄垣。十五年复置。襄垣,(下。)黎城。(下。至元二年,并涉县偏城等十三村入焉。)
泽州,(下。)唐初为泽州,后为高平郡,又仍为泽州。宋属河东道。金为平阳府。元初置司候司及领晋城、高平、阳城、沁水、端氏、陵川六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县入晋城,省端氏入沁水。后复置陵州。领五县:
晋城,(下。)高平,(下。)阳城,(下。)沁水,(下。)陵川。(下。至元三年,省入晋城,后复置。)
解州,(下。)本唐蒲州之解县。五代汉乾祐中置解州。宋属京兆府。金升宝昌军。元至元四年,并司候司入解县。(有盐池,方一百二十里。)领六县:
解县,(下。)安邑,(下。)闻喜,(下。)夏县,(下。)平陆,(下。)芮城。(下。)
霍州,(下。)唐初为霍山郡,又改吕州,又废州而以县隶晋州。金改霍州。元因之。领三县:
霍邑,(下。倚郭。有霍山为中镇。)赵城,(旧属平阳府。)灵石。(下。旧属汾州。)
隰州,(下。)唐初为隰州,又改大宁郡,又仍为隰州。元以州隶晋宁路。领五县:
隰川,(中。州治所。至元三年,省大宁、蒲、温泉三县入焉。)大宁,(下。至元三年,省入隰川,二十三年复置。)石楼,(下。)永和,(下。)蒲县。(下。)
沁州,(下。)唐初为沁州,又改阳城郡,又仍为沁州。宋置威胜军。金仍为沁州。元因之。领三县:
铜鞮,(下。州治所。至元十年,省录事司、武乡县入焉。)沁源,(下。)至元十年,省绵上县入焉。)武乡。(下。至元三年,省入铜鞮,后复立。)
辽州,(下。)唐初置辽州,又改箕州,又改仪州。宋复为辽州。元隶晋宁路。领三县:
辽山,(下。倚郭。)榆社,(下。至元三年,省入辽山,六年复立。)和顺。(下。至元三年,省仪城县入焉。)
吉州,(下。)唐初置西汾州,又为南汾州,又改慈州。宋置吉乡军。金改耿州,又改吉州。元初领司候司、吉乡、乡宁二县。中统二年,并司候司入吉乡县。至元二年,省吉乡。三年,又省乡宁并入州。后复置乡宁。领一县:
乡宁。(下。)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统和宁路总管府
和宁路,(上。)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名城。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郡,建都于此。初立元昌路,后改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都焉。(太宗乙未年,城和林,作万安宫。丁酉,治迦坚茶寒殿,在和林北七十余里。戊戌,营图苏胡迎驾殿,去和林城三十余里。)世祖中统元年,迁都大兴,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分都元帅府于金山之南,和林止设宣慰司。至元二十六年,诸王叛兵侵轶和林,宣慰使怯伯等乘隙叛去。二十七年,立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以淇阳王月赤察儿为右丞相,太傅答剌罕为左丞相,罢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置和林总管府。至大二年,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四年,罢尚书省,复为行中书省。皇庆元年,改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改和林路总管府为和宁路总管府。(至元二十年,令西京宣慰司送牛一千,赴和林屯田。二十二年,并和林屯田入五条河。三十年,命戍和林汉军四百,留百人,余令耕屯杭海。元贞元年,于六卫汉军内拨一千人赴青海屯田。北方立站帖里干、木怜、纳怜等一百一十九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