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张颂文救不了《不止不休》(2)

  2010年,人社部、教育部和卫生部下发通知,规定入学入职时不得询问公民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同时医疗机构也不能在入学就业体检中提供乙肝项目的检测服务。

  对于这样的处理,我只能说太理想了,也太虚无了。

  反歧视首先要讲清楚有关乙肝病毒的各方面常识,以及为什么被歧视,歧视为什么长期存在等等。

  但影片在这方面只是草草带过,反而更注重以男主的个人表达为核心去打感情牌,打理想牌。

  用这样的方式结束,故事中关于乙肝代检和乙肝歧视的大量戏份都找不到出口,像是一栋楼盖到了一半突然被紧急叫停了,没下文了。

  更惨的是,当我又去了解乙肝相关的情况的时候,发现这楼不是停工,而是烂尾了。

  直到现在,社会对乙肝患者的歧视依然没有消除,国内乙肝代检还是屡禁不止。

  虽然国家禁止体检时检测乙肝项目,但不少公司还是会以各种理由让员工去检查,一旦查出患病就会拒绝录用。

  那韩东在片尾的光环,就显得更虚了。

  还有一场戏也是很失衡的。

  韩东撤稿后,主动找到深受乙肝歧视的病毒携带者群体,坦白身份希望能进行采访。

  对方不愿意,韩东的反应实在令人费解。

  他问那些患者为什么要藏着掖着不愿意站出来为自己发声,还举自己因学历歧视同样生活不易的例子试图感化别人,最后成功感动了一位乙肝患者站出来。

  这个行为发生的逻辑是很可怕的,和他前期对受歧视的患者表现出的同理心背道而驰。

  被歧视的患者生活到底如何,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更何况,学历歧视和乙肝歧视说到底也不可类比。

  难道因为乙肝受苦的患者,是需要反思自己的一方吗?

  去诘问受难的乙肝患者为什么不站出来保护自己,这难道不是一种非常冒犯的行为吗?

  真正需要责问的是谁?

  韩东难道不知道吗?

  毫无疑问,关注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这个群体被歧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议题,需要被长期关注。

  对于这部片子,我不知道删减或者修改了多少。但以我现在看到的最终成片来说,我的评价是不痛不痒,没达到预期。

  论题材,电影写到核心问题基本都是点到即止。相比对于社会议题的深刻挖掘,更注重记录男主的个人成长和理想主义。

  当然,如果是因为过审牺牲了重要部分,那我只能说是很可惜。

  论细节,影片虽然对男主的日常工作生活还是挺写实的,合租的破房子,皱巴巴的衣服,破烂的沿街小店等等,这得益于道具组对年代感的还原做的非常好。

  尤其是黄江带着韩东去调查山西矿难的那段戏,从布景到服化道都很到位。贾科长的出演也很让人惊喜。

  但剧本上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男主事业上的描绘是过于理想化,尤其是后半段整段垮掉,感情线也是相当多余。

  苗苗饰演的女友小竹,可以称作是全片最大败笔之一。

  片子里小竹的形象非常单薄,就是跟着韩东来北漂的挂件女友。导演没有对她的工作或梦想或生活进行一点立体的描绘。

  观众能看到的就是韩东穷困潦倒,小竹不离不弃。韩东流落街头,小竹跟他睡网吧。韩东忙着写稿,小竹站在旁边给他喂饭。韩东文章发表,小竹跑去给他买报纸。

  全片唯一有存在感的女性角色形象就是这样,这是何等难以置信的离谱和无语。非要给韩东安排这么一个女朋友的角色,是为了什么呢?

  最后抛去这些不说,这部片中还是有一点让我感到相当感慨。

  那就是对纸媒黄金时代的追忆,对调查记者这个群体的致敬。

  2003年的时候,国内还是有很多调查记者的。他们冲在新闻报道的第一线,付出极大的时间精力去完成损害公民权利和公众利益行为的内幕挖掘报道。

  证券黑市、戒毒所组织卖淫、地沟油、高考舞弊、毒奶粉、假药致残、黑煤窑奴役智障残疾人......

  可是这些年,因为揭发黑幕公开传播阻力和危险性极大,甚至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再加上随着纸媒的衰落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他们被所谓的尺度捏住了拳脚,调查记者越来越少了。

  甚至不夸张的说,在近些年调查记者几乎是绝迹了,在一些重大的社会新闻面前,我们已经看不到调查记者的身影和深度报道了,那些曾经相信可以以笔为刀剑就能改变世界的新闻理想,早都已经破灭在风中了。

  写到这里,我总想起一位武汉的医生以及他那句震耳发聩的一句话: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嗯。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些年那些令人尊敬的调查记者,他们是冲在前面的勇士,作为记者,他们信念感之强大值得被敬佩。

  那个时代的他们,才真的有资格讲不止不休这四个字!



作品集不止不休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