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不止不休:看完之后的一点感想

  今天跟朋友一起看的。不可否认剧组的用心程度,但这部片子真的有一些让我无法忽视的缺点。

  ①主题——不是讲记者的么,怎么演着演着变成《我不是药神》了

不止不休

  起初,我和朋友选择去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听说它“反映了二十年前调查记者的故事”。因此,我们的预期当然是:反映调查记者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如何深入现场/如何采写编/如何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类似,记者们的职场生活。

  刚开始铺陈的确实也很好,一个追逐梦想的年轻人(白客)因为一些机遇获得了着名老记者(张颂文)的赏识,成为知名报社的实习生,并跟着这位极具新闻理想的老记者一起采访……

  期间甚至还穿插了白客去张颂文家里做客,张颂文夫妇如何招待白客和他女朋友的情节;以及这一老一少在天台大谈记者职业价值的情节——大肆展示师徒情,让我一度以为是跟《未生》似的双男主设定。我的设想是:最后正直的张颂文起码得因为审查问题跟上面领导翻几次脸,然后辞职单干,白客追随师傅去单干……(类似这种,反正俩人得有一些羁绊在)

  结果,结果,张颂文到跟白客在就“究竟是否要撤’乙肝病人血液代检’这篇稿子”的问题大吵一架后,就消失了,消失了!对,张颂文的戏份到这里就结束了。

  妈呀,我说那前面你给我铺陈那么多师徒情干啥呢?后边的情节,就基本上全是白客去追踪报道乙肝病人,感觉整部电影的主题从“展现调查记者的职场生活”变成了“如何破除对乙肝病人的歧视”了,记者也从影片的主角变成陪衬了。

  影片在最后,主角的报道登报之后,直接黑屏,紧接着字幕显示“国家撤销了对乙肝患者在求职升学的限制”诸如此类,显然把作为记者的主角塑造成了“改变世界”的英雄,仿佛文章一登报,事情就解决了。但在我看来,它既强化了观众对记者的一个误区,又有点隔靴搔痒,没有触碰到真正的痛点。

  首先,记者并没有任何“直接”改变现实的能力,或者说“权力”的。总有些人被某些“新闻报道推动现实改变”的事迹骗得,以为记者是什么超人。其实,一篇文字是不可能直接改善现状的。记者只是新闻的记录者和揭露者,记者能做的其实只是议程设置,推动公众关注和公众讨论;而影片中所展现的,“对于乙肝患者不合理限制政策的变革”,很显然是自上而下的;但真正有权力去改变政策的,绝不是记者。

  而且,我还觉得这部电影讨了个巧,完美避开了很多揭黑型记者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所以显得隔靴搔痒。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本人生在网络时代,对纸媒时代代入感不强,或许那时这个难题还没那么严重……?

  ②台词含糊,没有展现出矛盾冲突

  在我的印象里,这类讲记者/律师等等职业的片子,往往台词都特别“精辟”(“精炼且经典”),不然观众真的没法入戏,没法去相信他们是靠耍笔杆子/耍嘴皮子的为生的人。但这部片子的很多台词真的让我觉得不够精彩。

  首先就比如,白客和张颂文在就究竟要不要撤稿这一问题产生争议时,白客的台词,本应该清楚交待他的忧虑,即:发布这篇稿子,可能会加剧社会对乙肝患者的歧视。

  (我期待的台词类似于:“他们是患者,不是罪犯!如果这篇文章发布出去了,他们会被怎么看待?”——要更精辟一点)

  但他的台词只是类似这种模模糊糊的:(大意是)“我要撤稿……这不是乙肝患者的错……或许是我们错了呢?”——真的很含糊,很让人泄气。

  反而是张颂文的台词显得更像专业记者:(大意是)“这篇稿子事实有误吗?如果没有,那为什么不能发?”——反而更能让我共情。

  这就让观众觉得,白客的角色像一个无理取闹的、被同情心左右了的、极其不专业的记者。

  其实,我在电影院里看的时候觉得:白客明明可以先发这篇稿子,然后,在后续再对乙肝患者的处境做一个追踪报道的——这样,他的工作也保住了,房子也不用退租了。这是一个两全的选择啊(所以其实不光是台词的问题,也有剧情架构的问题……)

  还有一个让我很不爽的地方,就是白客被乙肝患者们误会,被推搡着倒在垃圾堆中,他的那段独白:

  (大意是)“你们就这么继续躲着,不想解决问题吗?我是来帮你们的……我之前找工作也到处被人歧视,他们说我没文化,说久了我还真信了……我们凭什么要为别人贴在我们身上的标签而活着”



作品集不止不休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