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80年代的青春与奋斗鼓荡了我的心【人生之路观后感】

  漫山遍野的绿意昂扬,双马尾的少女和知青头的少年,奔驰的拖拉机、味道纯正的方言、拐弯磨出“火星子”的二八大杠,朝气蓬勃、慷慨激昂的青春力量……在《人生之路》中看到既陌生又熟悉的场景,想必不少观众一下子就被打动了。

80年代的青春与奋斗鼓荡了我的心【人生之路观后感】

  3月20日,由总台央视、爱奇艺出品,当代时光制作及联合出品,阎建钢执导,洪靖惠、未夕编剧,陈晓、李沁领衔主演,部分改编自路遥小说《人生》的现实题材剧《人生之路》于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爱奇艺同步播出。

  如果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展现了西北农村变迁的历程,写的是家族化史诗;那么,他的《人生》写的则是青葱岁月少年转角的“紧要几步”。作为一部只有15万字的中篇小说,要想改成一部37集的长篇电视剧,并不容易。

  《人生之路》给了观众一个很大的惊喜。初看3集,即感受到青春的脉动与力量。当刘巧珍(李沁 饰)从拖拉机翻身而下,当高加林(陈晓 饰)与高双星(王天辰 饰)踩着自行车瞪眼竞速,当马栓(唐曾 饰)在雨夜沮丧失意地念出“晓云将入岳阳天”……

  客观地说,味对了。这就是观众想看到的“青年力量”。

方言、陕北,真实的中国土地

  《人生之路》的故事始于1984年。1984年陕北的农村,是什么样子?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还是蓬头垢面、面朝黄土背朝天?是缺衣少食、贫穷落后,还是改革开放、一往无前?

  老实说,在看《人生之路》前,我曾数次想过主创会如何展示路遥原着中的场景。毕竟,那个年代距离如今太过久远了,久远到不敢真实。一旦真实,生恐让人产生隔阂。但没想到,它真的拍了真实的陕北农村,真实的1984年。

  《人生之路》的真实,是历史的真实,也是艺术的真实。

  它重塑了路遥笔下的陕北农村,也再造了以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张嘉倪饰)为首的一代奋进青年,高双星是原创人物,马栓的角色有所拓展,但放在剧中毫不违和。它写了彼时的乡土中国,也写了与如今年轻人并无不同的父辈的青春与奋斗。

  先来说方言的真实。

  2021年,脱贫剧《山海情》热播,剧中演员的宁夏方言、福建方言被观众不断夸奖。《人生之路》里也用了方言。但陕西话和宁夏话不同,高加林所在的陕北农村方言也和西安方言不同。路遥是榆林人,高加林自然也是如此。榆林位于陕西最北端,其方言其实是晋语,山西人用得比较多。

  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对方言的态度也各有不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开的风已经吹到了内陆。如今被不断珍视的方言,在当时更像是一种“土”的代名词。人家一张嘴,是标准的普通话;你一张嘴,满满的陕普味。自卑顿时涌现。

  于是我们能看到,高加林、刘巧珍、高双星,说的是带着陕北味道的普通话;黄亚萍最标准,她来自上海,“早晚要回大城市的”;老一辈的人,不论是村支书高明楼(林永健 饰),还是有文化的民办教师,都是一嘴方言。

  再说制度的真实。《人生之路》开篇提到一个词:预考。

  什么是预考?这个词,对如今的很多观众来说很陌生,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有印象。

  知乎有个问题:八十年代高考有多难?不少回答谈到,最难的不是7月的高考,而是5月的预考。预考过后,班里还能剩下一半人就算不错。

  除了预考,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考,还有年龄要求。

  在2001年教育部放宽高考报名条件之前,只有不超过25周岁、未婚者才有资格参加高考。所以马栓第三次预考失败时,他哭得不能自已。这是最后一次机会,明年就超龄了。

  或许很多观众疑惑,高加林明明决定复读,最后怎么还是去当民办教师了?一方面,是因为他从小顺遂,突遭挫折,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另一方面,则是更重要的现实考量。这里插句题外话。其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学习好的穷人家孩子,都会放弃上高中的机会,去上中专。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回家就只能当农民。但你只要中专毕业,出来就有干部身份,国家包分配。

  像这样的细节,剧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陕北梯田,学校的撞钟,优秀学生奖品是暖水瓶,大星、双星、三星以及高杨氏的名字,电视机里的中国女排……可以说,在观众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人生之路》都做了最充分的准备。而这些精良的细节,都成为搭建起了这部品质大剧的砖瓦,用极具真实感的场景,唤起了一代人的记忆,也让当今的更多年轻人共情。



作品集人生之路影评
相关文章: